admin 发表于 2024-1-29 14:33:39

口疮

作者/宋健民

口疮即西医之口腔炎。生于唇、舌、颊、上腭等处,呈现黏膜溃烂,如黄豆、绿豆大小不一,其色黄白或灰白,溃面成点(片),数量或多或少,边缘红或痛,多属心、脾、胃三经积热,热邪上蒸口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泻火,选用泻黄散、导赤散、栀子豉汤三方加连翘,定名为“三合一汤”(方药见下)主治之。临床验证,颇多良效。若病久反复发作又名复发性口疮。还有一种舌上长苔癣的叫口腔扁平苔癣,多为阴虚火旺或气滞湿郁,时轻时重,不易治愈的慢性病。在临诊中,常用“甘露饮”(生地、熟地、茵陈、黄芩、天冬、麦冬、石斛、枳壳、枇杷叶、甘草)加减治疗,疗效较为理想。

1.三合一汤的运用

药物:藿香、防风、石膏、栀子、生地、竹叶、木通、甘草、豆豉、连翘。

用法:水煎服。忌食辛辣厚味。

主治:一般口疮(口腔炎)。

加减:大便秘加大黄;胃阴虚加麦冬、玄参、沙参;兼湿苔膩加滑石。

2.验方

(1)青黛冰硼散:青黛3g,冰片0.3g,硼砂3g,朱砂3g。共为细末,搽患处。

(2)双贵丸:大黄9g,白芷9g,水煎服,治口臭。

3.验案摘要

案1:孙某,女,35岁,干部,吉林人,现住菜阳市人事局,1997年4月30日初诊。患者每次月经期前口舌生疮(口腔溃疡)已2年多,曾多方诊治,均未见效,故来就诊。患者开始胃痛,经透视为胃溃疡,服药数次,亦未根除,月经周期尚可,量一般偏少,色黑无血块,伴腰痛,不能久坐,悠悠而痛,白带量不多,色黄有臭味,无痒感,并有多梦症,脉弦数尺弱,舌苔黄,质胖大有齿痕。诊为中气不足,胃火上炎,心肾不交。

治宜健中益气,清火补肾,方用三合一汤加减:

黄芪30g,白芍30g,桂枝9,百合30g,生麦芽30g,甘草3g,藿香9g,炒栀子9g,防风9g,石膏30g,生地30g,连翘15g,竹叶30g,木通6g,甘松9g,补骨脂10g,核桃仁30g,杜仲10g,肉苁蓉15g,巴戟天12g,菟丝子30g,豆豉15g,土茯苓30g,莲子肉30g,水煎服。

连服18剂,诸症皆除。

案2:梁某,男,51岁,1997年10月3日初诊。患者口腔溃疡3年多,每至秋季反复发作,经中西药多次治疗,仍未治愈。

经服三合一汤5剂,其病即愈。

屡试屡效,治愈多人。处方:豆豉30g,连翘15g,防风9g,栀子9g,石膏15g,竹叶30g,生地30g,木通6g,藿香9g,甘草6g,水煎服。

admin 发表于 2024-1-29 14:33:50

口疮

口疮又称口腔溃疡,是指口腔内唇,舌,颊,上腭等处发生的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灰白色浅性小溃疡,有灼热疼痛感。病程有自限性,一般于7到10天自行愈合。

西医学中的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创伤性口腔溃疡,舌灼痛综合症,慢性舌炎,白塞综合征口腔溃疡,肿瘤化疗后口腔溃疡等,凡出现口腔溃疡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征侯诊断

一,实证

1,脾胃伏火证

症状,口疮数目较多,形壮多不规则,大小不等,融合成片,溃疡基底平坦,有黄色分泌物,边缘隆起,疮周红肿,可发生于唇,颊,龈,腭等部位,灼热疼痛,以青壮年多见。伴有面红口热,口渴口臭,唇红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腻!

治疗以清泻胃火,醒脾祛湿为主!

2,心火上炎证

症状,溃疡虽小,多在舌尘,舌前部或舌侧缘,色红而痛,周围充血明显,可伴有口热口渴,心悸不寐,心烦性急!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苔薄黄!

治疗以清泻心火,解毒燥湿为主!

3,肝郁蕴热证

症状,口疮多发生在舌侧边缘或口唇,形壮不规则,黄色或灰白色基底,边缘有较宽红晕。多见于女性患者,随情绪改变或月经周期而发作或加重,伴有情志不舒,胸胁胀闷,心烦易怒,头痛目赤,口苦咽干,心烦不寐,月经失调,经前乳房胀痛,舌尖红或暗红,苔薄黄!

治疗以清肝泻火,祛热利湿为主!

二,虚证

1,阴虚火旺证

症状,口疮反复发作,大小不等,数量较少,1一一3个,疮面淡红,渗出物少,周围微红,轻度灼痛。伴有口燥咽干,口干不欲饮,面热唇红,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心烦性急,手足心热,腰酸遗精,妇女月经失调,尿黄,便干,舌尖或舌质偏红,苔薄黄!

治疗以滋补肾阴,清热凉血为主!

2,脾虚湿困证

症状,溃疡数目较少,1一一2个,面积较大,周围水肿隆起,疮面暗红或淡,基底灰白发暗,愈合较慢,常伴头沉头重,口淡乏味,口黏不渴,食欲不振,胃脘滿闷,便溏腹泻,肢困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舌苔白滑腻!!

治疗以健脾益气,祛湿利水为主!

3,脾肾阳虚证

症状,口腔溃烂,溃点色紫暗,四周苍白,不红肿,无疼痛或仅饮食时痛,面色咣白,可伴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少腹冷痛,舌淡,苔白滑或白腻!

治疗以补中益气,燥湿健脾,温中扶阳为主!

预后及转归

本病预后良好。如开始未用中医治疗,因迁延反复,缠绵不愈,影响说话及进食。严重者可迁延数十年而不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