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9 14:25:02

茧 唇

茧    唇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岩肿,因其外形似蚕茧而得名。本病多发生于下唇,为无痛性局限性硬结,或如乳头及覃状突起,溃烂后翻花如杨梅。茧唇是常见的口腔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所有口腔肿瘤的第3位。
    早在16世纪,祖国医学对于唇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就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有一段关于茧唇的症状和治疗的论述。“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内经》云:“脾气开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但燥则干,热则裂,风则困,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故定名曰茧唇也。”这是说明本病的命名依据。
对本病的基本形态本书有这样的论述,“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的演变过程是:“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授脾经,或食酿酒厚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从而应用脏腑生理病理观点,说明了唇部恶性病变与脾、心、肾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应用脏腑辨证的观点辨治本病症的法则。这一基本原则是“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
以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疡医>>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认为茧唇与脾肾亏损有关,而且还提出了肝火、胃热、风热、气虚等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陈实功《外科正宗》进一步强调了本病与饮食的关系。并创造了艾灸法和贴蟾酥饼膏等外治疗法。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将本病分为津伤、气实、虚火三种类型,分别应用生津润燥、泄热通便、滋水养阴等疗法。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的独特见解。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而长期的唇部不良刺激,也是不容忽视的发病因素。
    1心脾火毒湿浊因思虑太过,致使心火焦炽,移热于脾经,挟脾之郁结湿浊,循经上升结于唇部,致使唇部气血瘀滞,火毒湿浊与瘀血互结而成唇茧.
    2脾胃湿热痰浊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及辛辣炙博之味,久之使中焦脾胃内蕴湿热
火毒,火毒可灼津为热痰,痰随火行,循脾经上升至唇部,湿热痰浊之邪瘀结于唇部而
成本病。
    3肝肾阴虚火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相互转化。肝肾精血受损,或脾胃气血
化生障碍,久之可造成肝肾阴虚,阴虚则不能潜阳,阴虚火旺,炼液成痰,痰火久结而
成痰毒,虚火痰毒循经留结于唇部发生本病。
    4唇部不良刺激长期的局部慢性刺激,如长期吸烟,特别是使用烟斗者则刺激性
更大;此外局部使用化妆品不良刺激,阳光曝晒,唇炎,唇部湿疹,口唇白斑等均可诱
发本病。
    总之本病的发生根本是由于脾胃正气亏损一则不能御邪抗邪,另外也严重影响其本
身的生理功能,导致邪毒内生或易外感病邪。其病机是火毒痰浊之邪及其局部的气血瘀
滞。辨证施治本病时必须全面考虑。
    [辨病]
    1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年轻患者较少见.好发年龄为51—70岁。绝大多数为男性,少数为女性。本病病程较长,多为半年至4年。病变多发于下唇的中、外1/3交结处的唇红缘部,发生于口角及上唇者较少见。多在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如长期不愈的角化增生,.白斑、皲裂或乳头状瘤等。起初为局限性硬结,状如豆粒、渐渐增大,以至唇上皮皱裂,肿块坚硬,起初无痛,以后逐渐疼痛。进而溃破如翻花或如杨梅、菜花状。表面覆有痂皮,时流血水,张口进食困难。多数患者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肿大,常为癌肿转移之征象。
    2诊断要点
    2.1多发于下唇部中、外1/3交结处唇红缘部。
    2。2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患者。
    2.3初为下唇部局限性硬结,无痛而坚硬;增大可致皮肤粘膜皱裂,逐渐发生疼痛;溃破后状如翻花或杨梅及菜花状。
2.4可有颏下、颌下淋巴结肿大。
3鉴别诊断


    3。1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亦可发生于下唇的唇红部,开始表现为充血性红斑和角质性脱屑,久之病变可呈萎缩性白色疤痕,自觉唇部病变发干、发紧,风吹日晒后可加重而成皲裂、出血、疼痛,或糜烂,经久不愈。本病局部或全身应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3.2角化棘皮瘤为良性自愈性病变,常发生于颊、鼻和手背皮肤;很少发生于粘膜;偶可发于唇部。多为老年男性患者,肿块开始生长较快,达到直径lcm左右即缓慢不再生长,病变圆形,边缘高起,中心凹陷如脐,数月后常可自行消散。
    3.3慢性唇炎(唇风)下唇常见,初起发痒,色红伴肿,但肿不高突,表面干燥,有时有细小的纵裂,易出血,因皮裂而疼痛较剧烈。基底部不坚硬,无溃烂翻花之症状。
    (辨证}
    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本病可分为心脾火炽证、脾胃实热证和阴虚火旺证等三证型。
    1心脾火炽证下唇部肿胀坚硬,结多层痂皮形如茧唇。或溃烂状如翻花或杨梅和菜花,渗流单纯血水,疼痛较为剧烈,张口进食困难。常可因情绪变化而症状加重或缓减。伴口渴,尿黄,面红,心烦,失眠。舌质红,苔黄,脉数或细数.
    2脾胃实热证唇红缘肿块突起或曾有小肿物而突然增大,口唇红肿,燥裂,灼热,疼痛。或肿物突然增大伴口唇红肿,肿物溃破,渗流血,下颌部可同时作肿痛。伴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张口困难,不思饮食,口臭,舌苔黄,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肿块溃烂呈凹坑状或挟有赘生突起之菜花状物,疮色紫暗不鲜,时流血水,痛如火燎,伴乏力、肢软、倦怠、低热、颧红、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症状有日轻暮重的特点.
    [治疗]
    1内治法
    1。1辨证论治
    1。1.1心脾火炽证治宜清火解毒,养阴生津。方用清凉甘露饮加减。可酌加栀子、土茯苓、僵蚕、蜂房、山豆根、半枝莲等。
    1.1.2脾胃实热证治宜通腑泄热,解毒化痰。方用凉膈散合清胃散加减。可酌加射干、山豆根、蜂房、七叶一枝花、牛蒡子、川I贝母、夏枯草等.
    1。1。3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解毒。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可酌加石斛、花粉、十大功劳、鹿含草、紫草等。    .
    1。2成药、验方
    1.2。1犀黄丸,每次服3—6g,每日服2次。
    l。2。2小金丸,每次服1丸,1日2次。
    1.2。3新癀片,每次服4片,1日3次。
    1.2.4蜈蚣l条,僵蚕lOg,全蝎3g,栀子lOg,甘草lOg,防风lOg,藿香lOg,生石膏15g。共研细末。每次服3g,每日服3次。
    1。3西药治疗抗癌药物治疗:争光霉素15~30mg,每日或隔日静脉或肌肉注射。总量为300~450mg为1疗程。多数在用药后可见肿瘤缩小,有的可以完全消失,亦可经动脉插管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2外治法
    药物疗法
    2.1皮癌净外敷,每日或隔日1次。
    2.2蟾酥丸外敷,醋研磨后外敷患部。
    2.3红灵丹油膏或青吹口散油调外敷,每日工一2次。
    3放射疗法局部可用X线放射疗法,早期或晚期病例均可选用,每日100—200拉德,总量6000~7000拉德空气总量,可收到较好效果。
    4激光疗法局部病变可用激光烧灼,直至肿瘤消失。
    5手术疗法尤其用于早期,可行局部楔形切除术。有转移之肿大淋巴结时,可做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预防与护理}
1注意口腔卫生,忌吸烟.
2积极治疗唇部口腔白斑、结节、疣赘、裂口、皮炎湿疹等病变,以防恶变。
3放疗时宜常服滋阴润燥之品,如苹果、甘蔗、菠萝、龟、鳖等。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可选练气功。
[古籍选粹]
《证治准绳。唇部所属》唇属足太阴脾经,又属足阳明胃经,又属手少阴心经,又属手太阴肺经,侠口统属冲任二脉,上唇侠口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唇侠口属足阳明胃经。    《证治准绳.诸证治法》:燥则干,热则裂,风则瞤,寒则揭。若唇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名曰茧唇。有唇肿重出如茧者,有未细末大如茧如瘤者,或因七情动火伤血,或因心火传受脾经,或因厚味积热伤脾。大要审本证,察兼证,补脾气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消毒之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证矣。

    肾虚唇茧,时出血水,内热口干,吐痰体瘦,宜济阴地黄丸。肝经怒火,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唇茧,宜柴胡清肝散。胃火血燥,唇裂为茧,或牙龈溃烂作痛,宜清胃散,或加芍、芎、柴胡,可治脾胃肝胆经热。风热传脾,唇口瞤皱,或头目眩,或四肢浮肿如风状,宜羌活散。风热客于脾经,唇裂无色,宜泻黄饮子。中气伤损,唇口生疮,恶寒发热,肢体倦怠,宜补中益气汤。思虑伤脾,血耗唇皱,宜归脾汤。思虑过度,蕴热于脾,沈裂无色,唇燥口干生疮,年久不愈,内服五福化毒丹,外用橄榄烧灰末,猪脂调涂,或用核中仁研末傅之。
    (现代研究)
    1病理学研究唇癌为皮肤癌的一种,在病理形态上多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很少为基底细胞癌或腺癌。依其形态可分为乳头状和溃疡型两种,前者为乳头状突起,基底较硬,因常被唾液浸泡而呈肉芽状,边缘不清,表面也可以发生溃疡,但向深处浸润较少。溃疡型者早期出现粘膜组织的圆形溃疡,周围有较硬的浸润块,边缘外翻,底部不洁,有深褐色的痂覆盖,痂皮脱落后容易出血,不久又出现新痂。溃疡型容易向周围组织及深部扩散和浸润。
    2临床研究原发性唇癌可用五虎膏外治,其制作及用法是:药物有番木鳖240g,川蜈蚣30条,天花粉lOg,北细辛lOg,生蒲黄3g,紫草1。5g,穿山甲工。5g,雄黄1.5g,白芷3g。将番木鳖水煎刮去皮毛,切片,晒干,先用纯麻油300g,入蜈蚣以下八味药,煎熬至枯黑,去渣,再入番木鳖,炸松黄色,不令焦黑,用罗筛去渣,余油趋热入白蜡30~60g和匀,候冷,即成五虎膏。用法:先将唇癌疮面用甘草水洗净,拭干用五虎膏涂敷0.3cm厚,1日2—3次。
    方①鱼腥草研粉500g,蜂蜜适量,做成蜜丸。每次服10g,每日服2次,14日为1疗程。此方治口唇白斑周围发红、毒热明显者.
方②土茯苓120g,蒲公英60g,生地榆60g,珍珠母60g。每日1剂,水煎之后含于口内,1日含多次,每次10分钟,用于毒热挟湿者。
方⑧生地10g,麦冬15g,玄参lOg,生甘草lOg,白芍6g,天花粉15g。每曰1剂煎服。用于阴虚口渴,白斑厚而干,粘膜有瘀斑者。治疗口腔、口唇白斑共工O例,痊愈5例,显效3例,好转2例.
    方药:党参、土茯苓各30g,麦冬、连翘、银花、苡仁、茯神、泽泻、赤白芍各lOg,五味子、甘草各6g。水煎服。治一59岁女性患者,口唇变白5年,反复发作,角化增厚。于上方治疗半年而愈。
    [述评]
    茧唇是发生于唇部的恶性癌肿,现代医学多采用放疗、化疗及手术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单纯放、化疗及手术疗法效果好。但本病毕竟是难治之症。
    辨证施治时不要局限于西医的诊断,不要被恶性肿瘤的诊断束缚手脚。而着重应用脏象理论为指导来研究。作者临床上治疗非肿瘤性唇部疾病,如唇炎、湿疹、良性结节以及一些唇部有肿块但未确诊的病例,在病机上多抓住脾胃湿热痰毒,既考虑脾胃湿热,又注意气滞血瘀;既考虑内生邪毒的一面,又兼及外感风热痰毒的一面。采用清胃散合平胃散加僵蚕、猫爪草、川贝母、天竺黄、半枝莲等煎服,获得很好疗效,即使是唇部肿块也能达到消散的目的。
    在古籍选粹中,《证治准绳》所论足可看出古医家对茧唇及唇病辨证的细微和高精之处,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发掘,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提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茧 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