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8 09:31:46

顽固性失眠,该如何是好?以这个名方为基础,灵活化裁...

古往今来,中医素来对人体的睡眠尤为重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睡眠问题做了诸多论述,并且《黄帝内经》“惜墨如金”般地记载了“十三方”,其中之一就有专治失眠的“半夏秫米汤”,而且“道经千年更光辉”,至今仍然在临床中广为使用,只不过方中秫米一药,至今仍然存在争议,然而,正是因为“秫米”的争议,便有“好事者”,“替药以入”,没想到的是,竟然给“半夏秫米汤”弄出一个姊妹版的经典良方。

那么,这个奇妙的良方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双夏汤。为什么叫双夏汤?它就是把半夏秫米汤中的秫米,换成了夏枯草。对于双夏汤的来源,有说来自明代医家王肯堂的《灵兰要览》,也有说来自清代医家顾金寿的《重订灵兰要览》,也有说来自清代医家陆以湉的《冷庐医话》,也有说来自清代医家吴仪洛的《本草从新》。

但是据《冷庐医话》记载,这个方剂是来自一本不知年代、不知作者的《医学秘旨》,由于目前的文献考证,还无法证实《医学秘旨》的作者与成书年代,所以对于双夏汤的最早文献来源,至今仍然是个谜;依然需要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文献发掘,以期更好的“正本清源”。

按照《医学秘旨》的记载,双夏汤原本是因为一个患者因为长期失眠,用了“心肾兼补”等各种各样的抗失眠中药,都没有任何效果,经医者四诊合参,判断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于是便开了一个方子,“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嘱咐患者一定要“浓煎服之”,然后汤药下咽,“即得安睡”,随后再使用“补心等药”使得失眠病症彻底治愈。

为什么非得是半夏和夏枯草搭配呢?他认为,半夏“得阴而生”,而夏枯草“得至阳而长”,这是“阴阳配合之妙”,两味中药的组合,堪称是“恰到好处”。其实,不仅仅是那位创方者,还是王肯堂、顾金寿、陆以湉、吴仪洛等古代医家,运用双夏汤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现代的名医也爱使用。

近代的“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在治疗痰热遏阻中焦之失眠证,最常用的药对便是半夏、夏枯草;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亦自拟“半夏枯草煎”(姜旱半夏、夏枯草各12g,薏苡仁60g,珍珠母30g),治疗顽固性失眠,尤其对慢性肝炎久治不愈或误治或久服西药致长期失眠者疗效颇佳。

那么,就这么简单的两味中药,为什么会发挥这样优秀的临床效果呢?有医者研究认为,夏枯草秉承的是“纯阳之气”,能够使浮散的卫气“收于阳分”,而半夏则是“得阴而生”,可以把卫气“从阳引阴”,因此,这样两味中药的组合,能够共同恢复人体营卫“如环无端”的正常循行, 促使人体睡眠昼夜节律的重建;另外,双夏汤的配伍,还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合了人体内营卫循行的全息节律,因此治疗失眠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双夏汤可能通过保护中枢神经细胞,下调炎性因子表达,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来发挥治疗不寐的作用。而且还有研究发现,夏枯草中含有迷迭香酸,迷迭香酸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中便有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以及抗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而半夏具有镇静催眠的药理作用;这为双夏汤实现治疗顽固性失眠,提供了药理支撑。

然而,双夏汤仅仅两味中药,阳光再好,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所以,如果想要继续提升双夏汤在治疗顽固性失眠领域的临床疗效,就要从扩充方药组成和剂量上下功夫,如有必要,还可以辅助中医的其他适宜技术,这样有可能实现“双剑合璧,所向披靡”,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有医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双夏汤的“最优方案”。

医者尤文俊先生自拟的“不寐汤”就是在双夏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的,药物组成为:法半夏30g,夏枯草30g,生牡蛎60g,生地黄、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5g,合欢皮、夜交藤各20g。具体煎服的方法是,先将这些中药用适量的清水煎煮,将一天的剂量的头煎和二煎倒入保温的热水瓶内备用;在睡前一小时服用一半,夜间醒来后再服另一半,如果夜间没有醒,可以第二天早上再服用另一半;如果患者需要午睡,在睡前30分钟服用第三煎,并艾灸头顶的百会穴和双脚的涌泉穴各10~15分钟。

尤文俊先生创立的这种内服“不寐汤”加上外用艾灸穴位的中医联合治疗方法,对于顽固性失眠疗效颇佳,按照7天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治愈的占82.35%,两个疗程治愈的占14.71%,三个疗程治愈的,占2.94%,总治愈率100%。不难看出,中医的方药与针灸两相结合,的确可以发挥“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的效用。

总而言之,中医在临床用药中,贵在灵活。古人有“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典故,在中医的世界里,也同样有“开方需灵活,一药抵万金”的境界。“失眠虽小,危害却大”,然而,运用中医的综合治疗方式,却能让人安然入睡、酣然入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顽固性失眠,该如何是好?以这个名方为基础,灵活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