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5 14:16:44

胸水医案集锦

悬饮(结核性胸膜炎)医案

男,27岁。3月24日初诊。患者旧有结核病史。去年春,曾有右胸侧腋下部剧痛发作,深呼吸时疼痛加剧,伴有低声咳嗽。经某市人民医院确诊为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给以异菸肼配合镇痛剂,治疗数月后诸症悉平。又继服异菸肼3个月停药。今年3月初,患者又感胸侧部疼痛,右背部亦有引痛,发热、咳嗽又作。近1周来,发热明显,兼见恶寒,肢冷,汗出,体虚肢乏,精神委顿,食减,并略感呼吸急促。该院医师建议抽胸水并住院治疗,因限于条件,患者对频抽胸水又有顾虑,遂请余疏方为治。

检查:右胸侧位X线片,显示有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纵隔位置尚未见明显改变。叩诊、触诊均符合胸水体征。肝上界未能叩出。呼吸34次/分,脉搏112次/ 分,体温38.9℃。面色微现青黯,胸肋间隙饱满,其脉双手弦数,舌体胖嫩、苔薄黄稍腻。

中医诊断:悬饮。

西医诊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治法:降气逐饮。拟破积导饮丸加减。

处方:木香4.5g,槟榔15g,青、陈皮各6g,黑、白丑各9g,枳实、三棱、莪术、半夏、川楝子、防己、干姜各9g,神曲、茯苓各15g,泽泻12g,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先连服10剂,休息1~2天后,继服11剂。

4月18日二诊:用上方后,排尿量有明显增多,或泻稀便,量亦较多,体温于服药半月左右即退至正常,胸、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咳嗽亦见好转,自觉呼吸较前爽利畅快。胃纳较差,有时仍感胸闷不适。脉象微弦,苔薄白。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以上方去防己、川楝子,加谷芽、麦芽各9g,山药12g,再服21剂(服法同前)。

5月10日三诊:服上方后,诸症续见减轻,偶有右胸部微痛发作。前天去医院作X线检查,仅遗留少量积液。投下药以善后。

处方:木香18g,槟榔36g,青陈皮各20g,枳壳、三棱、莪术、半夏、神曲、麦芽、茯苓、干姜、泽泻各30g,黑白丑各36g,甘草24g,巴豆(去油)15粒。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后接患者来信云:服上述丸药方二料后,诸症悉痊,体力亦渐恢复。经医院胸透复查,除胸膜显稍厚外,胸水已全部吸收。后嘱患者接服异菸肼1年,未见再发。

按:悬饮相当于渗出性胸膜炎,临床以结核性最为多见。汉?张仲景以十枣汤治之,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治疗悬饮效方的最早记录。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妙应丸(即控涎丹)治疗,亦属十枣汤的加减方。 十枣汤、控涎丹辈,药力峻猛有毒,用之不慎,可能造成流弊。故后世对悬饮的治法似有所改变。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的破积导饮丸,主治“饮水成积,胸胁引痛,沥沥有声”,从证候分析,当属悬饮。此案用该方只是略作加减,而未变其法。初以汤剂治疗时,未用巴豆,是因考虑患者胃气弱、食减,恐不胜药力。复诊调整处方时,加入健脾开胃之品,末以此方加减,水泛为丸治之。“丸者缓也”,症势轻缓,可改丸剂收功,方药组成大致与沈氏原方同,其中巴豆用量略减,在制法上强调“去油”,使其毒性大减。是故丸方虽有巴豆,而全方药性并不峻猛,对继续驱除胸腔积液,巩固疗效,实有裨益。

admin 发表于 2024-1-25 14:17:01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悬饮(渗出性胸膜炎)医案

本方为治疗胸痹痰饮壅盛的主方。见胸闷不能平卧,心胸部疼痛牵引至后背,喘息咳唾,呼吸短气,苔白腻,脉沉滑。方用瓜蒌豁痰下气,畅膈宽胸,薤白通阳散结,半夏燥湿化痰,白酒通阳以行药势。现代用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部软组织损伤、渗出性胸膜炎、心包炎等疾病。

【案】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患者,李某,女,76岁,卢氏县朱阳关镇人,2012年2月10日诊。

因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水肿1周,五里川医院X线胸透报告“右侧胸腔自第2肋以下大量积液”,经穿刺抽水、抗炎等综合治疗半个月,病情不见缓解,考虑患者高龄体弱,胸腔积液病因不明,建议转大医院治疗,患者家属邀余往诊。

刻诊:诊脉浮弦微数,舌淡苔薄白,心悸胸闷,口唇微绀,微寒低热(体温37.5℃),肢节微痛,胁痛口苦,大便微溏,咳嗽痰白而黏,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尿少,双下肢呈指陷性水肿。

诊断:①悬饮(右侧渗出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②胸痹(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伴心功能不全)。

辨证:太阳少阳合病兼胸阳不振,饮留胸胁。

治宜:解表达邪兼活血行气、振荡胸阳而化饮。

方选:柴胡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丹参饮、千金苇茎汤、五苓散、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

中药:柴胡15g,黄芩12g,党参18g,炙甘草10g,半夏12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葶苈子(包煎)20g,葎草60g,全瓜蒌30g,薤白15g,丹参30g,檀香15g,砂仁(后下)8g,降香15g,桃仁12g,苇茎30g,杏仁15g,生薏苡仁30g,冬瓜子40g,山药60g,猪苓15g,茯苓30g,泽泻12g。

水煎服,3剂。

西药:复方丹参滴丸2瓶。10粒,3次/日。

卡托普利12.5mg/次,3次/日。

硝苯地平5mg/次,3次/日。

异山梨酯(消心痛)10mg/次,3次/日。

螺内酯(安体舒通)7mg/次,3次/日。上药连用10天。

二诊:上药间断服完,患者感发热已退,呼吸顺畅,食欲大增,精神好转,尿量增加,双下肢水肿全消。昨摄胸片,胸水平第5肋间。此外感已除,药已中病,稍事化裁,击鼓再进。

柴胡15g,太子参20g,炙甘草10g,半夏12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葶苈子(包煎)30g,葎草60g,大枣7枚,全瓜蒌30g,薤白15g,丹参30g,檀香15g,砂仁(后下)8g,桃仁10g,苇茎30g,杏仁12g,生薏苡仁30g,冬瓜子40g,山药60g,猪苓15g,茯苓30g,附子10g。水煎服,5剂。

西药同上。

半个月后随访,患者胸腔积液全部吸收,并到户外活动。

按:此例渗出性胸膜炎的病因与感冒有关,原经治医生只注意对本病的治疗,而忽略了感冒为导致本病之因,虽经多次穿刺抽水,但胸腔积液旋抽旋起,致令医者束手。笔者认为:任何重病,凡夹有感冒者,均可使原病加重或缠绵难愈,甚至导致死亡。治之当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同治,勿犯仲师“表解者,乃可攻之”之戒。本案用柴胡桂枝汤以解太少合病之表;瓜蒌薤白半夏汤振胸阳、宽胸膈而化饮邪;丹参饮行气活血,气行则水行;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清肺化痰排饮;更合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西药以改善心肌供血以纠正心力衰竭。由于药合证机,故投药8剂而获胸腔积液吸收、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之效果。此时若能继续健运中州以杜水饮之源,益(肺)气固表以绝感冒之根,补肾壮阳以固先天之本,则病愈有望矣。

admin 发表于 2024-1-25 14:17:20

理饮汤治愈顽固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王某,女,50岁。右侧胸闷压气1 a余,经胸部拍片诊为"包裹性胸腔积液"。曾多次在胸部B超定位下穿刺排液,并静滴抗菌素抗感染,但效果不佳,积液不减。遂请中医治疗。余查其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弱,胸闷,心悸气短,卧懒言,纳呆。

考虑证属心肺阳虚、脾失健运、饮停胸胁。治当温阳利水、健脾益肺,遂投理饮汤:白术12 g,干姜15 g,桂枝6 g,炙甘草6 g,茯苓15 g,生杭芍6 g,橘红12 g,川朴12 g,生黄芪15g。水煎服,1剂/d,10剂为1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病人胸闷明显减轻,饮食增加。又服10剂,胸闷基本消失,仅在活动后略感胸闷,继进10剂,诸症悉除,胸片示包裹性胸腔积液吸收。

体会: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比较困难。西医多采用抗感染和B超定位下抽液等方法。但因胸部纤维等包绕,有时积液难以抽出。本例病程较长,据其症舌脉表现属于心肺阳虚,脾湿不升,聚而为饮,停于胸胁,阻遏气机,从而发病。上述病机与理饮汤一致。

理饮汤出于近代名医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专为痰饮而设。方中桂枝、干姜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川朴宣畅气机;白芍取其酸敛之性,以防温热太过;橘红助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利饮;生黄芪补气益肺,全方标本兼治,使积液得除,并且杜绝其再生之道,终愈顽疾。

admin 发表于 2024-1-25 15:00:09

胸腔积液(悬饮)医案


男,18岁,3月5日初诊。半年前患者在打工期间,因出现胸部闷痛,呼吸困难,急赴当地医院诊治。经X线摄片、化验检查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伴左侧胸腔积液。住院期间给予抗结核治疗,并行多次抽胸水处理,虽症状有所缓解,但左侧肋膈角处仍有部分积液。出院后求治于中医,初诊为悬饮,予以香附旋覆花汤治疗7天,不效,再诊为支饮,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10天,仍无效。诊见:左侧胸痛,每因咳嗽、转侧及用力而诱发或加剧,伴有乏力,嗜卧,懒言,纳差不欲食,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润,脉沉细弦。

辨证属肝郁脾虚,水停胸胁,络脉不通。

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水。通络止痛。

方用逍遥散合当归芍药散及木金散加味。

处方:柴胡、川芎、枳壳、白芍、郁金、木香、香附、桃仁、苦杏仁各10g,当归、赤芍、旋覆花(包煎)各15g,泽泻、白术、茯苓各30g,甘草5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7剂,胸痛略减。方中白术增至60g,服药1剂,肠鸣矢气频作,胸痛锐减;连服10剂,胸痛若失,纳可眠安,体力大增,X线摄片示胸水已全部消失。嘱再服10剂,以资巩固。随访1年未见复发。

【杏林迷悟】体会:胸腔积液系临床常见病,多虚实夹杂,病症顽固难愈。治疗时若单纯抽吸,易损伤肺气,所谓“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若一味机械呆补,则必然导致邪恋络阻,顽固难愈。余在临证中治疗此类病证则重用白术,取其利水消肿之功效,故获良效。白术,量小于30g以下,以补为主,可益气健脾;用至30g以上,则以通利为主,或“利腰脐间血”《名医别录》,或“利腰脐间气”《傅青主女科》,或利腰脐间水,并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在治疗胸腔积液、预防胸膜粘连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通而愈者,愈出勉强”;补而愈者,愈出自然”。对此,白术可谓当之无愧也。总之,白术补中寓通,通中寓补,实在是一味难得的妙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胸水医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