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3:44

脂肪瘤医案集锦

夏远录教授

孙某,女,56岁。左肩有拳头大脂肪瘤十多年,拒绝手术治疗,曾服用过中药,近月来有增大趋势,按触有微痛。痰湿滞于肌肤。予以麻黄、杏仁、薏米、桂枝、茯苓、生半夏、生南星、炒白芥子、海藻、甘草加减治疗二月余,脂肪瘤消失。

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4:07

钱秋海医案

张某,女,51岁,2015年3月20日初诊。主诉:多发性皮下肿块1年余。患者自诉1年余前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前臂开始出现皮下肿块,初起时肿块较小,略高于皮肤,按之较软,无疼痛。后皮下肿块逐渐变大,凸出皮肤,前臂其余之处及肩部、臀部亦出现皮下肿块,大小不一。现症见:患者前臂部、臀部及肩部多发性皮下脂肪瘤,以前臂部最大,按之稍硬,无明显压痛,患者性情时而急躁时而抑郁,乳房时有刺痛,双下肢略浮肿,纳可,眠浅易醒,二便尚调,舌紫暗苔薄白,舌下脉络青紫,脉弦细。诊断:肉瘤,证属气滞血瘀,治当以行气活血为原则,考虑患者瘀血较甚,故用破血。

钱师指出,患者年过半百,恰值绝经期前后,易出现烦躁易怒或消沉抑郁等情绪不稳的情况,气郁不行,无法推动血液正常运行,导致血瘀。子宫肌瘤切除术损伤脉络,血失约束,溢于脉外,也会导致血瘀。治疗上当以破血行气、化痰散结为原则,中药予以自拟破血验方加减:莪术30g,三棱9g,郁金20g,香附20g,柴胡9g,黄芩9g,丹参30g,川芎12g,当9-2 20g,皂角刺30g,半夏9g,陈皮15g,白芥子20g,夏枯草20g,炒枣仁40g,滑石粉30g,车前子15g。7剂,水煎服,日1齐4,早晚各服15OraL。

二诊:2015年3月27日,患者未出现新发皮下脂肪瘤,原有皮下脂肪瘤均有所缩小,质地变软,乳房刺痛消失,双下肢浮肿改善,睡眠好转。舌淡紫苔薄白,舌下脉络青紫,脉弦。患者自述服药后大便偏稀,遂去黄芩,加炮姜6g,改当归15g,滑石粉15g,车前子2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50mL。

三诊:2015年4月10日,患者臀部和肩部皮下脂肪瘤消失,体表无明显凸起,前臂部仅余下1处,肿块稍高于皮肤,按之较软,无乳房胀痛及双下肢水肿,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紫苔薄白,舌下脉络青浅,脉弦。上方去滑石粉,车前子,柴胡,改郁金12g,酸枣仁12g,莪术15g,当9-3 20g。3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50mL。

2016年5月10日四诊,患者无明显不适,皮下脂肪瘤完全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舌下脉络青浅,脉缓。彩色B超提示无异常。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4:29

脂瘤治验一得

朱xx,女,19岁,1976年5月4日来诊。近年来面部及四肢肿胀,并逐渐发现颜面及四肢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包块37个,两侧面颊皮下可扪及2个扁圆形包块,大者1.5x1.5厘米,小者1.0x1.0厘米; 两上肢皮下可触及5个卵圆形包块,在1.5~3.0x1.5~2.5厘米之间; 两下肢皮下扪及30个扁圆形包块,在1.0~2.0x1.0~2.0厘米左右。包块按之柔韧,无移动,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压痛,面部及四肢包块局部皮肤有淡褐色色素沉着,余无异常,病理诊断: 脂肪瘤,本人不愿手术,来中医科诊治。
患者肢体沉重,嗜卧,脘腹痞满,食欲不振,时有口干,不欲饮,小便少、色深,面及两足肿胀为著,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沉滑。此系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水湿停积,聚而成痰,痰阻脉络,气滞血瘀,痰凝气结,久郁成瘤。故宜化痰散结,行气活血法治之。拟二陈、补阳还五化裁:

当归25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广皮15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香附15克,牛膝15克,丹皮15克,黄芪25克,白芥子20克 ,甘草10克,水煎服,三剂,每日一剂。

5月9日二诊: 肿消,尿多,食香,余证如前,继投前方三剂。

5月14日三诊: 肢沉,脘满,口干已愈,食欲大增,舌脉同前,守前法,减茯苓、加胆星15克,青礞石20克,四剂,水煎服,重在化痰散结。

5月22日四诊: 颜面及四肢脂瘤有缩小之势,按之柔软,苔薄黄,脉沉缓,继投前方八剂。

6月9日五诊: 诸症悉平,脂瘤尽除,舌脉正常,患者精神大振,追访四年,诸症未发。

按: 多发性脂肪瘤,属中医“脂瘤”、“渣瘤”,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手术切除法,有关用中药治疗之报导尚为鲜见。本证多因饮食失节,伤其中焦,脾胃失常,水湿内停,湿邪外溢肌腠、内聚成痰,痰湿阻络,气结痰凝,郁久生瘤。故用白芥子、半夏、胆星、广皮化痰散结; 香附行气开瘀; 当归、赤芍、红花、丹皮、牛膝活血通络; 黄芪补脾益气,共奏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之功,年余之疾,得以削平,足征辨证论治之理确有效验。

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4:43

脂瘤治验一得
朱xx,女,19岁,1976年5月4日来诊。近年来面部及四肢肿胀,并逐渐发现颜面及四肢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包块37个,两侧面颊皮下可扪及2个扁圆形包块,大者1.5x1.5厘米,小者1.0x1.0厘米; 两上肢皮下可触及5个卵圆形包块,在1.5~3.0x1.5~2.5厘米之间; 两下肢皮下扪及30个扁圆形包块,在1.0~2.0x1.0~2.0厘米左右。包块按之柔韧,无移动,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压痛,面部及四肢包块局部皮肤有淡褐色色素沉着,余无异常,病理诊断: 脂肪瘤,本人不愿手术,来中医科诊治。

患者肢体沉重,嗜卧,脘腹痞满,食欲不振,时有口干,不欲饮,小便少、色深,面及两足肿胀为著,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沉滑。此系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水湿停积,聚而成痰,痰阻脉络,气滞血瘀,痰凝气结,久郁成瘤。故宜化痰散结,行气活血法治之。拟二陈、补阳还五化裁:

当归25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广皮15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香附15克,牛膝15克,丹皮15克,黄芪25克,白芥子20克 ,甘草10克,水煎服,三剂,每日一剂。

5月9日二诊: 肿消,尿多,食香,余证如前,继投前方三剂。

5月14日三诊: 肢沉,脘满,口干已愈,食欲大增,舌脉同前,守前法,减茯苓、加胆星15克,青礞石20克,四剂,水煎服,重在化痰散结。

5月22日四诊: 颜面及四肢脂瘤有缩小之势,按之柔软,苔薄黄,脉沉缓,继投前方八剂。

6月9日五诊: 诸症悉平,脂瘤尽除,舌脉正常,患者精神大振,追访四年,诸症未发。

按: 多发性脂肪瘤,属中医“脂瘤”、“渣瘤”,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手术切除法,有关用中药治疗之报导尚为鲜见。本证多因饮食失节,伤其中焦,脾胃失常,水湿内停,湿邪外溢肌腠、内聚成痰,痰湿阻络,气结痰凝,郁久生瘤。故用白芥子、半夏、胆星、广皮化痰散结; 香附行气开瘀; 当归、赤芍、红花、丹皮、牛膝活血通络; 黄芪补脾益气,共奏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之功,年余之疾,得以削平,足征辨证论治之理确有效验。

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4:55

任某,男,34岁,2016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体型中等偏胖,全身多发脂肪瘤,症见多发脂肪痼,双上肢背部、腹部多见,大小不等有10余枚,大者如核桃,小者如黄豆,质硬无压痛,多汗乏力,夜寐安,纳可,时腹胀,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患者平素不吃早餐,饮酒多,血脂较高。处方黄芪15g,绞股蓝10g,山茱萸10g,红曲15g,清半夏10g,陈皮10g,枳壳6g,莱菔子10g,三七5g(冲服),浙贝母12g,玄参15g,生牡蛎15g(先煎),泽泻10 8。嘱患者清淡饮食、戒酒,三餐规律饮食,适度运动,为加强降脂作用加服血脂康。

2016年12月28日二诊∶较小脂肪瘤明显减小,较大者变软,活动度增加,多汗乏力,大便黏每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血脂下降,嘱患者继服血脂康。处方∶生黄芪15g,生白术12g,山茱萸10 g,枸杞子12g,清半夏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 g,枳壳10g,三七5g(冲服),浙贝母12g,玄参15 g,泽泻10g.

按∶二诊处方加白术健脾祛湿,增加健脾之力;去辛温之白芥子,防止其燥散太过有伤肝肾之虞;枸杞子、玄参补肾滋阴;半夏、陈皮、枳壳加强理气化痰作用;莱菔子健脾消胀;泽泻可利水渗湿、泄肾浊,使邪从小便出。周超凡考虑临床所见脂肪瘤患者多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肝血瘀阻日久而成脂浊流注体内,常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因此血脂高的患者当积极治疗,故选毒副作用较小的红曲制剂血脂康治疗。

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5:08

案2∶叶某,男,55岁,2009年6月28日初诊∶患者患脑干脂肪瘤,多家医院治疗乏效故前来求诊. 症见头痛频发每周4~5次,伴恶心呕吐,头沉昏蒙,面色稍暗,纳可,眠一般,二便调,舌稍暗,苔白、脉弦。既往有肥胖、高脂血症史,服用辛伐他汀片治疗。处方∶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0g,红花10 g,延胡索12g,白芷12g,菊花12g,清半夏10g,炒白术15g,天麻15g,酸枣仁20g,石菖蒲10,炙甘草6g,水煎服20剂,因患者肝功能不全而将辛伐他汀改为血脂康。

2009年9月24日二诊∶患者头痛次数减少,3 个月内头痛发作6~7次,以枕部为主,疼痛程度减轻,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稍暗,苔薄白,脉弦。处方∶生黄芪2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g,桃仁10g,红花8g,莪术10g,延胡索10g,白芷12g,徐长卿10g,炙甘草6g。患者体质量由83kg下降为75kg,血脂、肝功恢复正常,可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故改用中药配方颗粒剂常服以求稳定。

按∶发生在脑部的脂肪瘤在临床较为少见,在全部脑肿瘤中其发病率不到0.1%。1.被称为脑脂肪瘤。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智力障碍,少数有轻偏瘫、脑积水等,也可无症状,于体检偶然发现12)。对脑脂肪瘤的治疗尚无特殊方法,较小者可采用伽马刀治疗,但因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无症状者一般不建议手术。目前,脑脂肪瘤患者的治疗与多发性脂肪瘤的治疗有所区别,中医治疗尽量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此患者因频发头痛而前来求医,辨证属脾虚气滞、痰湿瘀滞而致的血滞痰凝证,治宜养血活血、化痰通络。初诊用四物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四物汤可养血活血化瘀,白芷可散风除湿止痛;延胡索辛散温通,可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天麻、菊花平肝息风止痉;清半夏、白术燥湿化痰,健脾祛湿;石菖蒲可化湿开胃,开窍豁痰;加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红花对高血脂有很明显的治疗效果,红花黄色素A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发挥作用L3。川芎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并有利于维持其他中药在脑中的浓度"";天麻所含的天麻素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并在脑、血及肝中迅速分解为天麻甙元,在组织中发挥中枢镇静作用151。二诊时血脂已复正常,血瘀症状减轻,故治病求本、扶正以攻邪,加入养气血的黄芪、熟地,并由汤剂改为中药配方颗粒剂。

admin 发表于 2024-1-24 08:55:21

我以白术为天,鸡内金为地,白芥子为人,消掉患者身上40多处脂肪瘤后,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如今会治病的中医,死一个少一个!

这些年,几十位中医前辈,一个接一个的逝去,包括我的爷爷和恩师。他们这些人,治了一辈子病,行了一辈子医,有的直接倒在了临床一线,再也没有起来。

但是老一辈逝去后,补上来的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年轻的中医,先不说他们的水平怎么样,单就是医德这一项,他们就过不了关。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现在大家都想挣钱,我曾经亲耳听一位医院的同僚说:我就是不爱开中药汤剂,因为给我提的点太少了,还是中成药这些好,省事不说,提成也高。

我听了不禁摇头,如果连医生都不管患者了,那我不知道可怜的患者还能被谁拯救。

年轻的中医给病人开西药,建议患者做手术,没人翻医书了,没人研究临床案例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循环。没有人学中医,没有人信中医,真正会治病的中医,死一个少一个,再过几十年,等我们这一批人都没了,中医就真的亡了。

去年,医馆来了一位脂肪瘤患者,他说自己已经做过两次手术了,但每次都是维持几个月就又长了出来,从第一次的6个,到现在已经变成了40多个。

去问医生,说只能再割了,他不相信了,就开始打听中医,最后经朋友推荐来求诊。

看了他的情况后,我开出方子:白术、鸡内金、白芥子。

患者一看只有三味药,不相信,我说:中医用药,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对症了,一味药也能治病,不对症,每天吃2斤药也无济于事.

他听了我的话,答应回去试试,吃了一个月,疮面开始变软,小点的也有变平的迹象,我在前方的基础上加了生姜、昆布,继续用了两个多月,脂肪瘤基本不见了,只剩下还大点的没消失。

首先,我们来说说脂肪瘤的本质是什么?

脂肪瘤,历代医家称之为“皮里膜外之痰”,说到底,还是一团痰湿而已。

人体每时每刻都会产生痰湿、水饮等垃圾,能清理掉,相安无事,清理不掉,身上就会出现奇奇怪怪的东西,有人表现为息肉,有人表现为结节,有人表现为增生,还有人表现为肌瘤。

中医通常把这类病称之为“实病”,这种病,想要治好,必须标本兼治。

所谓标,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淤血、痰湿、水饮、气滞等等。

所谓本,则是脾虚,脾主运化,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了不该有的东西,多半和脾不能很好的升清降浊有关系。

再看这个方子,我第一次用它,是受了道家“天、地、人”三才的启发,用这个思想开方,每一味药能彼此咬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作用。

详细讲讲吧:

首先,以白术为天,健脾祛湿,它的药性朝上,可以助脾气上升,把脾胃的清阳之气带到头面上去,所以不管是脾胃虚弱还是痰湿困脾,都离不开它。

其次,以鸡内金为地,可消瘀滞,它和白术搭配,既不必担心燥腻,也不必担心伤正。

最后,以白芥子为人,医书上称它是“顽痰可搜”,再顽固的痰湿,遇上它,也只能束手就擒。

二诊时加了昆布、生姜,昆布不但可以软坚散结,还可以消痰利水;生姜用来温中止呕,中和杀伐之力。

中医其实很好,但悲哀的是,会治病的中医大夫越来越少了。真正会治病的大夫,死一个少一个,这就是中医日渐没落的原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脂肪瘤医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