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3 15:29:15

静脉曲张参考方

“静脉曲张”是西医的病名,俗称“炸筋腿”,是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所容易得到的疾病,比如教师就属于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如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该病患者的小腿部会出现如蚯蚓状索条、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溃烂、坏死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发展成为“脉管炎”,甚至截肢。

西医认为静脉曲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使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目前西医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都不理想,且认为该病为不可逆。

中医没有与此病证相对应的病名,但有治疗的方法。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了一种叫“脚挛急”的症状,并开出了方剂“芍药甘草汤”(注:药方附后)。历代医家的无数医案证明“芍药甘草汤”对于今天西医叫“静脉曲张”的病有非常好的疗效,由此也证明了中医对此病证成因的解释:患者肝血不足导致筋脉失濡(注:“濡”为润泽之意)。

我国清代名医曹颖甫所著的《经方实验录》中描写了这么一个医案:“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大致意思是说:有一个妇女,路走多了双脚就会肿痛,颜色发紫,怕冷也怕见火,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就痛。曹颖甫给患者开了仲景经方“芍药甘草汤”,两剂愈。

《经方实验录》中还有一个曹颖甫的学生姜佐景的医案,因原文较长,我大致说一下:患者是姜佐景的好友张挚甫家里刚来的一个的女佣,年纪已大,她的右脚拘急,走不了路,到了夜晚痛的大喊大叫(“夜则呼痛达旦”),搞的全家人整晚都睡不了觉,已经有七天了。接着右脚踝骨处又不小心擦伤了,结果溃烂不能收口。这位年老的妇人跟她的主人哭着说,她年轻时得过关节炎,折腾了三年才好,现在怕是久病复发,所以想回老家。张挚甫可怜这个女佣,于是请来姜佐景给她看病。姜佐景发现这个女佣的右脚肤色比起左脚来略显青色,认为“此有淤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于是开了药。然后,张挚甫親自给这个女佣煎药。药煎好了,可她却不肯喝,还说:喝了没用,我年轻时得的病跟现在差不多,三年后才好,哪可能喝这一副药就好了?张挚甫只好逼她把药给喝了。第二天,姜佐景来复诊,发现女佣的右脚已经能全部着地行走了,只有溃烂处反而觉的更痛了。姜佐景稍改了一下方子,并加了一个外敷的药。第二天又去复诊,看见老妇正在料理杂物,“行走如健时”(注:走路像个健康人似的),见到大夫,“欢颜可掬”。姜佐景察看了她的右脚:青色已略减,溃烂处已经不痛了。

医案很长,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芍药甘草汤”的神奇疗效。疗效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个方子可以补血柔筋,缓急解痉。其实,除了“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还有一个它的变方“芍药甘草附子汤”(注:比前方多了一味药附子),也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和脉管炎,还可以治疗老年人的走路无力,因此,“芍药甘草汤”有个别名叫“去杖汤”,意思是吃完药就可以不拄拐杖了!

附:“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配方及参考剂量为:制附片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因制附片有毒,故请严格按照以下方法進行煎煮:放五碗水泡药材半个小时,大火煮开后调小火煎一个小时。倒出汤药约有三碗多。于早、中、晚饭前空腹温服,每次喝一碗。忌生冷。轻者三剂,重者七剂。此方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和脉管炎(注:严重的脉管炎须在此方基础上增加其他中药,效果才会更好)。若用于治疗老年人的走路无力,则须将方中的白芍减至15克。——摘自川乌2012的新浪博客

静脉曲张两剂见效,五剂血管软,九剂愈

一近八十岁老人,两小腿后血管青筋暴露,一砣一砣硬硬的,走路一歪一歪的,两小腿酸刺疼,几乎不能上下楼梯。西医诊断为静脉曲张,要动手术。

用倪海厦师提供的曹颖甫老前辈的方子:赤芍20克、生甘草10克、炮附片10克,两剂见效,五剂血管软,九剂愈。这个药里有制附子,所以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熬制,制附子熬的时间短的话有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脉曲张参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