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回复: 3

胃癌名医医案集锦

[复制链接]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发表于 2024-5-2 08: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尔辛(1931年-),男,汉族,上海市人。原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现已退休,教授职称。195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进肿瘤医院放射科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1958年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并结业。1964年任肿瘤医院中医中药研究室负责人。1978年任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1986年任上海医科大学肿瘤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教授。1998年退休。

晚期胃癌

叶××,女,30岁

因多年胃病,而近日有黑粪,在外地作胃肠钡剂检查,拟为胃幽门前区癌而于1968年4月在外院手术,作胃大部切除及区域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为胃粘液腺癌,已侵至肌层。区域淋巴中,80%已有癌细胞。术后曾拟用化疗药物,因此一般情况差,白细胞计数甚低,而未应用。

1968年6月初诊:术后一月余,当时消瘦明显,乏力。气怯,纳少,大便不畅,苔薄,舌质偏红,脉软无力。拟为术后气虚。脾胃为中土,一身元气之本,胃既经手术,大部切除,脾气之虚可知、故脉软无力而见乏力,怯弱、胃癌手术以后、见此类情况,当然也有表现胃津不足者,本例尚不明显、予以健脾为主。以四君为主。

处方:党参30g 白术10g 茯苓15g 神曲15g 炒谷芽、麦芽各15g 生山楂15g 八月札15g 乌药10g 半枝莲30g。

本方党参、白术、茯苓为主药。因纳少,予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生山楂。治标也。脾气虚弱,但多导致气滞不化,加八月札,乌药,少用之,以理气,助脾之运化、大便不畅,也常因气不健运之故,脾气壮盛,大便自通。但脾气壮盛,常有待一段时间。此时,若稍用苦寒泻下如大黄之类,苦寒败胃,更损脾胃,若不用缓泻药,又恐在脾气未复之前。大便阻滞,影响进食、因此少用半枝莲,因半枝莲有轻泻作用,其作用弱于大黄,不致重损脾胃,且半枝莲又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因此在上方中加入半枝莲。

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乏力改善,懒言好转,脉转有力,纳谷品香,大便得畅。原方续进。精神恢复,一身无所苦,心情亦随之舒畅;患者坚持服用上方达五年之久。以后恢复工作,每年仍继续眼药数月生存已二十二年,健在,无癌肿复发,转移情况。

近:患者胃癌经手术,癌肿已侵及肌层,且已有第二组淋巴结之转移,已属Ⅳ期。据一般文献报道,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20%左右。本例术后用中药,而有长期的健在生存。据笔者经验,胃癌术后的Ⅲ、Ⅳ期患者,如长期服用中药,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50%以上。中药短期服用不一定有益,笔者体会,服中药需坚持3年以上。

术后用何种中药,笔者意见,常用之所谓抗癌中药,如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分为苦寒清热药,对胃癌术后患者,长期用常不利。宜少用、不用。术后常见者有脾气虚,以本例情况;只有是脾阳虚者,除乏力外,常见便溏、恶寒,宜温脾阳,以理中药为主,也有表现为胃阴伤者,则见舌红,口干之类,宜滋养胃阴。不论何种类型,中药都有可能调整至正常,并使术后晚期患者,得到较长的生存。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二

患者刘某,男,72岁,2018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朝食暮吐2周余。

病史:患者一年前诊断为胃癌,看了很多地方也不见起色,近2周出现早晨吃的东西,到了晚上就会都吐出来,而且一点也没有消化,人也变得越来越消瘦,属于典型的“朝食暮吐”。

到诊所的时候虽然是11月份,天气虽已转凉,但他穿的衣服差不多是别人的一倍。常干哕,自觉气机上逆,矢气少,大便也少,寐差多梦,舌体胖大苔腻稍腐,舌下脉络严重瘀阻,左脉滑涩小结代,右尺滑小豆,关重按弱。

西医诊断:胃癌。

中医诊断:反胃。

证型: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

治则:温脾暖胃,补肾温阳,降气止呕,益火暖土。

拟方:吴茱萸汤,理中丸,四逆汤合橘皮汤加味。

处方如下:

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25克、大枣6枚、干姜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黑附片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炒枳壳10克、柿蒂3克。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

患者吃了一付反馈,吐得更厉害了,原来是白天吃的东西到晚上才吐,现在是吃了就吐了!此是药力过猛了,病情由寒转热的好现象!

于是让他减量,一付药吃两天,药量减半后,明显好转。吃了几付药之后,不仅吐好转了,而且消化也好了,能吸收了,大便也正常多了,于是二诊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炒五仙加强健胃消食之功。另配中药药丸一个疗程(3个月),以治其本。

今所举两个病案,病机完全不同,一为痰气互结,气阴两虚,故用启膈散加减治疗,因启膈散在前已做介绍,在此从略,主要介绍一下第二个病案的用药思路。在此要先说一下重点:食入即吐者为热,朝食暮吐者为寒!

这个病案,看似简单的十几味药,实是蕴含着几个经方,更包含着临证灵活加减化裁的思路。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其中有几个经方:一是吴茱萸汤,二是理中丸,三是四逆汤,四是橘皮汤,都是治呕哕的经方。

吴茱萸汤。《伤寒论》中的组成是: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分别见于阳明篇、少阴篇和厥阴篇。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桂芝治疗胃癌案

导读:对胃癌术后或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病人,在化疗的同时采取健脾益气佐以抗癌之中药治疗,可促进症状好转,提高生活质量,并有一定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或转移的效果。

案体:任某,男,36岁,北京市房山区农民。患者1990年11月29日突感上腹部疼痛,恶心,黑便2次,伴心悸气短、乏力,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102次/分,血压13.3/8千帕,呈急性病容,痛苦状,贫血貌,面色苍白,眼睑结膜、甲床苍白,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软,肝脾未触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2.0 ×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血红蛋白46g/L,大便潜血试验(+++)。胃镜检查显示胃小弯有4cm×4cm 的溃疡、渗血,疑为胃癌。即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已侵犯浆膜,局部黏连,胃小弯及胃窦下部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术后病理提示胃小弯幽门区平滑肌肉瘤,肿瘤大小约4.3cm×4.3cm×2.5cm,表面溃疡形成,淋巴结转移2/8。术后1个月行ACP方案化疗1个周期,要求服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属气血双亏,治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佐以抗癌。

处方:太子参15g,炒白术15g,生黄芪30g,茯苓15g,生地15g,当归10g,紫河车5g,血余炭10g,白芷10g,炒露蜂房6g,鸡内金20g,生麦芽20g,山萸肉10g,虎杖15g,藤梨根3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

患者先后化疗6周期,中药健脾益气,佐以抗癌,随症加减,坚持治疗,同时配合加味西黄丸,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1993年1月8日复查未见异常,胃镜显示吻合口小弯侧黏膜充血水肿,未见溃疡,病理检查胃黏膜组织中度慢性炎症,部分黏膜上皮呈绒毛状增生,患者无明显不适之自觉症状,食量每日0.4-0.5千克,体重增加7千克,体质良好,可参加重体力劳动。随访至今,已健康生存12年。

评析:孙氏针对不同胃癌分期及分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术后或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病人,采取健脾益气佐以抗癌中药,疗效较好。常用药物有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炒陈皮、生黄芪、当归、桑椹、炒何首乌、鸡内金、生麦芽、血余炭、白芷、虎杖、藤梨根等。对肝胃不和者加白芍、柴胡、佛手、香橼、八月札、白梅花、炒枳壳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对胃热伤阴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知母以滋阴清热,益胃和中;对痰湿凝结者加半夏、竹茹、枳实、石菖蒲、藿香、砂仁、生薏苡仁、白豆蔻等化痰散结,温化中焦;对脾胃虚寒者加人参、干姜、桂枝、小茴香、炙甘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对气阴双亏者加肉桂、白芍、熟地、枸杞子、女贞子、山药、阿胶等以健脾益肾,养血安神。经治疗后,显示症状好转,生活质量提高,并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或转移的效果。本例患者属中晚期胃癌术后患者,在化疗的同时配合以健脾益气、抗癌之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石怀芝.孙桂芝辨治中晚期胃癌的经验.北京中医,2003,22 (2): 13.]

6367

主题

188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05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范中林治疗胃癌案

导读:年老体弱,不宜手术的患者,主张保守治疗,临证应据辨证立法遣药,本案中医辨证属太阴虚寒邪盛,以温中散寒,消瘀止痛为治法,方选四逆汤加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案体:周某,男,61岁。患者胃脘部疼涌20余年,时吐酸、呃逆,开始几年服药后可缓解,后来渐重,饥则时涌。1970年4月病情进行性加剧,持续疼痛,纳呆,体虚,便黑,急送某医院诊治,诊断为“胃溃疡”“胃癌待排”,建议手术。但考虑血红蛋白仅45g/L,年老体弱,商定改由中医保守治疗。诊时患者按腹弯腰,呻吟不已,呕吐酸水,时时呃逆,饮食不下,恶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浊。

辨证属太阴虚寒邪盛,治宜温中散寒,消瘀止痛,方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 炙甘草30g,炮姜30g,制附片(久煎)30g,上肉桂10g,公丁香6g。水煎服,同时配合回生丹,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痛止停服。

一周后再诊,患者疼痛大减,便血止,反酸、呃逆明显减轻,以甘草干姜汤加味缓服。处方:炙甘早30g,炮姜30g,上肉桂10g,砂仁10g,白豆蔻10g,茯苓20g,白丁香20g。服经调养月余,疼痛消失,饮食正常。

1979年7月20日追访,数年来曾轻度复发1次,服甘草干姜汤加味后愈,现已七旬,尚可做一些轻活。

[范学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评析:本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胃溃疡”“胃癌待排”,因年老体弱,不宜手术,中医辨证属太阴虚寒邪盛,据辨证立法遣药,疗效满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腹部之病,按其部位分属太、少、厥阴,太阴为三阴之里,其脉从足入腹,属脾络胃。脾为湿土,阴中之至阴,凡伤于寒湿,则脾先受之。且脾与阳明胃相表里,脾虚胃亦虚,即所谓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此证显系属太阴虚寒邪盛,治疗始终抓住太阴主证,而太阴温里宜四逆辈,故首投四逆汤加味,兼以行气通络,散滞化瘀为治。方中炙甘草补脾益气,炮姜暖胃,制附子暖肾阳(久煎可去毒),肉桂、公丁香助附子温肾。脾肾暖,则全身阳气旺,邪可祛,病可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