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回复: 0

看儿科 50 年老中医:调理小儿脾胃,我常常用“酸甘焦苦法”

[复制链接]

6281

主题

181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2677
发表于 2024-4-25 11: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脾胃是后天之本,无论在何病的治疗中,调和脾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治脾胃有非常多的方法,这里的调理脾胃和你想得可能不那么一样,用的是“酸甘焦苦法”,似乎有一些乌梅丸的影子。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案例来体会张老的临床经验。


张刚老中医经验介绍: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王志润整理

张刚(1907~1988),男,山西人,儿科专家。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儿科主任中医师。早年从师于名医李华池,后得名医时逸人先生指点,医术精进。精于儿科各证的治疗,临床诊断注重望舌,治疗上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理,有“实证勿忘槟榔大黄,虚证勿忘乌梅山药”之论。根据其经验设计的计算机“中医儿科腹泻咳喘诊疗专家系统”于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曾任太原市政协六届委员,山西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吾师张刚老大夫,自幼习医,尤善儿科,从事中医儿科业已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专科经验,是晋阳一带具有崇高威望的老中医,他医术精湛,待人热情,虽已年近八旬,仍然坚持门诊,就诊者络绎不绝……现将张老应用“调理脾胃法”的经验,结合个人心得整理如下:

“调理脾胃法”,张师又称“酸甘焦苦”法,即是取其乌梅、甘草之酸甘化阴,调脾健胃而养阴;以焦楂、川连之焦消苦燥,燥湿清热而导滞。

张老认为,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凡乳食不节或感受外邪,皆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而出现停食、停痰、聚湿、生虫甚或疳积、血瘀等证,又因其具有“稚阴稚阳”的特点,诸邪易于化火伤阴,故治以酸甘焦苦,养阴清热,消补兼施,俾脾升胃降而邪去正安。

此法适用于各种疾病出现虚实互见、寒热错杂之证,但必须辨其虚实之轻重、寒热之多寡而灵活加减。

一、腹泻

郭某,男,1岁。自生后一直大便溏泻,日五六次,色黄绿,味酸臭,夹有奶瓣,兼见面黄肌瘦,腹胀纳呆,汗出较多,舌暗淡,苔白腻,纹淡滞,脉沉缓。

证属:脾虚食积而致腹泻。治宜调理脾胃,消补兼施。

方药

四号腹泻效灵汤:乌梅10克,甘草6克,焦楂10克,川连2克,党参6克,山药10克,陈皮6克,槟榔8克,藿香6克,竹叶3克。上方加减三剂而愈。



“四号腹泻效灵汤”乃张老临床一常用验方,适用于脾胃失调,虚实挟杂之“完谷泻”。本例患儿素体脾虚,加之后天失养,乳食积滞,属“虚中挟实”之证,故以酸甘焦苦之味加党参、山药、藿香增强其健脾止泻之功,更加陈皮、槟榔、竹叶行气导滞,使其补而不滞。诸药相合,则脾胃和,食积消而泻自止。

二、痢疾

任某某,男,3岁。下痢脓血一周,某院诊为“急性菌痢”,予痢特灵等西药效果不佳,现下痢日七八行,色红白相兼,味腥臭异常,肛门红赤,小便短黄,烦热渴饮,表情痛苦,舌红苔黄,纹紫脉数。证属:热重于湿之下痢,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导滞。

方药

二号腹泻效灵汤:葛根6克,黄芩5克,川连3克,甘草3克,乌梅9克,焦楂9克,山药9克,白芍6克,藿香6克,滑石6克,竹叶3克。上方加减四剂而愈。



“二号腹泻效灵汤”主要适用于湿热下痢,热毒较重之证。本证因饮食不洁,积滞肠胃,聚湿蕴热,损伤气血,遂下痢赤白。方以酸甘焦苦之味合葛根芩连汤以清热利湿、祛邪止痢为主,加滑石、竹叶助芩连之清利湿热,使其从小便渗下;加白芍、山药助乌梅甘草化阴和中,佐以藿香芳香化浊。诸药相伍,湿热去,脾胃和,气血畅而痢自愈。

三、肺炎

王某某,男,3岁。发热、咳喘二旬,时轻时重,住某职工医院诊为“病毒性肺炎”,治疗数日无效。现咳声无力,气短喘促,咯痰不多,偶见血丝,低热不退,午后较重,手足心热,面色灰白,形体日瘦,纳呆便溏,舌红苔少,脉浮数无力。

证属:肺炎后期之正虚邪恋,治宜调脾养阴,退热除蒸。

方药

调脾清热汤:乌梅12克,甘草5克,焦楂6克,胡连6克,地骨皮8克,茅根12克,竹叶3克,生芪6克,沙参12克,石斛6克,山药8克,山萸6克。上方服两剂后诸症若失,继服五剂巩固疗效。



本方意在培补“后天之本”,凡脾胃虚弱而发热不退者,即可加减施之。本例患儿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而虚热复炽,故咳喘难已,因病势缠绵,正虚邪恋,故方用乌梅、甘草、焦楂、胡连配山药、山萸、石斛、沙参调脾养阴为主,地骨皮合胡黄连退虚热,白茅根配淡竹叶清余热,入黄芪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诸药相合,脾胃健,阴液复,肺金保而咳喘、低热诸症遂消。

四、慢惊风

张某某,男,半岁。生后四天即出现抽风,时作时止,注射“葡萄糖酸钙”仍不能控制,近二日加重,每日抽搐七八次,发则目吊,唇撮,手握,项强,面色苍白,山根发青。兼睡卧露睛,无热盗汗,吮乳差,大便溏,舌红苔白,纹淡紫。证属:土衰木旺之抽搐,治宜培土抑木。

方药

参芪惊风汤:党参4.5克,生芪6克,山药6克,云苓3克,乌梅4.5克,甘草2.5克,焦楂4.5克,川连1.2克,钩藤1.5克,僵蚕1.5克,蝉衣1.5克,薄荷1.5克,麦冬3克,灯芯0.6克。配服祛风保婴丹一包(每服1/2包,约0.6克)上方加减四剂如平,未再复发。



参芪惊风汤以酸甘焦苦之味加党参、黄芪、山药、云苓健脾益气为主;钩藤、僵蚕、蝉衣、薄荷抑肝熄风为辅;加麦冬、灯芯清心安神,配保婴丹镇惊定搐。标本兼顾,则病速向愈。

五、紫癜

王某某,男,10岁。近一月来,面部瘀斑、瘀点,时隐时现,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7.5万/立方毫米),伴有鼻衄,形体削瘦,头晕乏力,不思饮食,胃脘隐痛,唇舌淡红,脉虚无力。证属:气不摄血之发斑,治宜益气摄血、化斑。

方药

紫斑汤:乌梅15克,甘草6克,焦楂10克,黄芩炭6克,黄芪10克,当归6克,白芍10克,栀子炭6克,山药15克,山萸10克,小蓟15克,白茅根24克,沙参12克。上方服二剂后瘀斑消退,连服十剂;诸症消失,血小板升至13万/立方毫米。



本例既有体瘦、纳差、头晕、乏力、舌淡、脉虚等气血不足之征,又有皮肤瘀班、鼻衄不止等瘀血动血之象。故方以乌梅、甘草、焦楂、芩炭入黄芪健脾调胃、益气摄血为要,当归、白芍、山萸、沙参养血调营而行瘀,芩炭、栀炭、茅根、小蓟凉血散血而止血。诸药相合,脾胃和,气得充,新血生而瘀血去。 以上说明,张刚老大夫临床善用“调理脾胃法”,在其它诸如黄疸性肝炎、急慢性肾炎、风湿热、佝偻病、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肺结核、百日咳、肠虫症以及皮肤病等的治疗中,亦每每加用“酸甘焦苦”之味,我们观察确有“如鼓应桴”之效。有关张老之临床经验远不止此,今举一隅,以供同道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