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回复: 2

蚕沙

[复制链接]

6384

主题

188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60
发表于 2024-1-30 22: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Cán Sh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幼虫的干燥粪便。

归经 肝;脾;胃经

性味 味甘;辛;性温

注意 血不养筋、手足不遂者禁服。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纱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炒热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瘾疹。

2.《本草拾遗》: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冷血,疯血,腰脚疼冷;炒令热,袋盛热熨之,主偏风筋骨瘫缓,手足不随,及腰脚软,皮肤顽痹。

3.《纲目》:治消渴,症结,及妇人血崩,头风,风赤眼,去风除湿。

4.《本草再新》:治风湿遏伏于脾家,筋骨疼痛,皮肤发肿,腰腿疼痛,血瘀血少,痘科浆黡不起,亦宜用之。

5.《泉州本草》:治风寒感冒,偏头痛。

6.《纲目》:蚕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沙主疗风湿之病,有人病风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陈氏经验方》一抹膏治烂弦风眼,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鳖肉作丸,治腹中症结。

7.《本草求原》: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即血虚不能养经络者,亦宜加入滋补药中。

复方

①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痛:防己、杏仁、滑石各五钱,连翘、山栀各三钱,苡仁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沙三钱,赤小豆皮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一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温病条辨》宣痹汤

)②治风瘙瘾疹,遍身皆痒,搔之成疮:蚕沙一升。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温热得所以洗之,宜避风。(《圣惠方》)

③治外感头痛:蚕沙、白芷、大黄各三钱。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泉州本草》)

④治风湿痛或麻木不仁:晚蚕沙一两。煎汤,一日三回分服,临服时和入热黄酒半杯同服。(《现代实用中药》)

⑤治半身不遂:蚕沙二硕。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处。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纲目》)

⑥治霍乱转筋,肢冷腹痛,口渴烦躁,目陷脉伏,时行急证:晚蚕沙五钱,生苡仁、大豆黄卷各四钱,陈木瓜三钱,川连(姜汁炒)三钱,制半夏、黄芩(酒炒)、通草各一钱,焦栀一钱五分,陈吴萸(泡淡)三分。地浆或阴阳水煎,稍凉徐服。(王士雄《霍乱论》蚕矢汤)

⑦治烂弦风眼:以真麻油浸蚕沙二、三宿,涂患处。(《陈氏经验方》一抹膏

)⑧治迎风流泪:蚕沙(炒)四两,巴戟(去皮,用练肉)、马蔺花(去梗)各三两。为细末。每服二钱,无灰酒,不拘时候调下。(《眼科龙木论》蚕沙汤)

⑨治男子妇人心气痛不可忍者:晚蚕沙,为末,滚汤泡过,滤清汁服之,不拘时候。(《奇效良方》蚕沙散)

⑩治遗精白浊,有湿热者:生蚕沙一两,生黄柏一钱。同研末。空心开水下三钱。(《医学从众录》蚕沙黄柏汤)

⑩.治月经久闭:蚕沙四两(炒半黄色),无灰酒一壶。重汤煮熟,去沙,温饮一盏。(《内经拾遗方论》蚕沙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6384

主题

188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1: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蚕砂的古代应用

蚕砂,别名蚕矢,始载于《名医别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幼虫的干燥粪便,以晚蚕之屎为佳,故又名晚蚕砂、原蚕砂,属虫类传统中药。

蚕砂性温、味甘辛、入肝脾胃经,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络等功效。

本品性甘发散,可以祛风,性温而燥,又善除湿,故时珍曰“蚕属火,其性燥,燥能胜风去湿,故蚕砂治疗风湿病”。

《本草求原》:“原蚕砂,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用蚕砂二袋,蒸热更互熨患处,治疗半身不遂;若治皮肤湿疹,可用本品煎汤外洗。

《名医别录》:“主肠鸣,热中,消渴,风痹,隐疹”。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诸节不遂,皮肤顽麻痹,腹内宿冷,冷血瘀血,腰脚疼冷”。

蚕砂味辛甘,不温不燥,历代眼科医家均视为治疗目疾诸证之要药,本品亦能行颠顶风而止痛,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效果。故《泉川本草》说“治风寒感冒,偏头痛”。《本草纲目》载“治头风、风赤眼,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本草备要》亦指出,将其“麻油调敷,治烂弦风眼”。本品能和胃化湿,治吐泻转筋,清代王孟英称其“诸霍乱之主药”,除单味使用外,并列有蚕矢汤。蚕砂甘温能养经脉,补气血,辛温能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故能补气健脾,化瘀养血。古代常用来治疗“血虚”、 “血瘀”、“血劳”症。清赵其光《本草求原》载“原蚕砂治血虚不能养经脉,亦宜加入滋补药中”。 《本草纲目》载蚕砂“治消渴,徵结,及妇人血崩”。清·叶桂《本草再新》载“血瘀血少,痘科浆不起,亦宜用之”。总之,蚕砂甘辛无毒,其性能升能降,升可祛风,降可利湿,性平和缓,久用亦未见不良反应。临床上常以本品为主,用于治疗各种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皮肤不仁、肢体不遂、头风头痛、烂弦风眼、吐泻转筋等症。

6384

主题

188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1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7 1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蚕沙临床应用琐谈

周天寒

蚕沙又名蚕矢、晚蚕沙、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 L.动虫的干燥粪便。本品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现就笔者临床应用本药的体会、简述于后。

1.治疗风湿痹痛:

本品辛甘发散,可以祛风,性温而燥、又善除湿、故《本草求真》说:“原蚕炒,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笔者临床也常以本品为主·治疗各种风湿疼痛.大凡属行痹者,配防风、秦艽、羌活等,方如祛风止痛汤(蚕沙、防风、川芎、鹿衔草、桂枝、白芍、甘草);属寒痹者,配麻黄、川.乌、细辛等,常用方散寒宣痹汤(蚕沙、细辛、当归、麻黄、独活、制川乌、没药、甘草);属湿痹者.常配苍术、苡仁、防已、方如蚕沙除湿汤(蚕沙、赤小豆、苡仁、木通、苍术、秦艽、防己、牛膝);属热痹者.常配银花藤、桑技、防已,方用蚕矢汤(蚕沙、滑石、知母、银花藤、地龙、海桐皮、防已、甘草)。此外,用蚕沙200g、食盐150g、陈艾叶(粗末)150g。炒热后加白酒少许.布包慰患处,每日1次.对各种风湿痹痛(除热痹)有良好的止痛效果,笔者临床屡.用屡效。

2.治疗风疹瘙痒:

本品味辛升散,上而走表,下而除湿、故对营虚卫弱,风湿客于肌腠,搏于肌肤腠理之间,淫气妄行,外发皮毛所致的风疹懂痒.具有很好祛风止痒作用。尤对周身散发疹块色淡红,遇风吹而发.瘙痒难忍.舌苔薄白.脉浮或需缓者疗效更佳。临床多与蝉衣、防风、地肤子、红浮萍、赤小豆等药配伍.方如笔者自拟抗过敏汤(蚕沙、麻黄、连翘、蝉衣、赤小豆、地肤子、白藓皮、甘草)。对疹块部位较局限的病人,可用本品200g.煎水1000ml,布滤后加入冰片少许、外洗患处.每日1~2次,有很好祛风止痒作用。

3.治疗头风头痛;

本品上行巅顶,祛风止痛,对因风湿上蒙清阳,络道不利所致的头风头痛效果甚佳。尤对头痛闷重,痛无定处,遇风加别,反复不愈,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濡缓者,更为合适。常配荆芥、川芎、白芷、蔓荆子、天麻等,方如疏风镇痛汤(蚕沙、桔梗、川芎、白芷、白芍、僵蚕、菊花、甘草)。对某些顽固性头痛,可配合外治法,方法是取蚕沙60g、僵蚕30g、白芷18g、冰片2g,先将前三味置砂罐内,加水500ml,煎至400ml时,加入冰片、速以厚纸糊于罐口,中间开一孔如钱币大,令药气透出、薰蒸痛处.每日2次.有祛风镇痛之效,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效果。

4.治疗目疾诸证:

本品味辛甘,性平缓、不温不燥,历代眼科医家均视为治疗目疾诸证之要药,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治烂弦风眼,其功亦在去风收湿也。”《本草备要》亦指出,用本品“麻油调敷.治烂弦风眼”。笔者临床常以本品为主,治疗因风湿之邪侵淫、上犯眼目所致的目肿痛、羞明多泪、多够、视物昏花等。常配伍菊花、决明子、夏枯草、天麻等,方如自拟方疏风明目散(蚕沙、天麻、防风、当归、草决明、木贼草、车前仁、菊花)。若兼肝胆郁热,加龙胆草、栀子清热泻火;若头目眩晕者,加白蒺藜、代赭石平肝明目:兼目红赤而畏光者、加赤芍、丹皮凉血清热;伴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生地滋水涵木。

至于本品的用量,以上疾病内服量一般宜在15~20g左右:外用剂量宜大,一般均在150~200g以上。笔者临床体会,本品甘辛无毒,其性能升能降,升可祛风,降可利湿,性平和缓,久用亦未见不良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