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回复: 6

千虑一得话菖蒲——沪上名医蔡小荪运用蒲黄的经验

[复制链接]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发表于 2024-1-31 15: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周翠珍,指导/蔡小荪


沪上名医蔡小荪临诊运用蒲黄治疗妇科诸种血证,有其独到见解。吾有幸追随蔡师临床学习十余载,亲聆教诲,耳濡目染,深有体会。兹将蔡师经验作一简述,冀飨同道,启迪后学。

蒲黄,味甘、性平,甘缓不峻,性平无寒热之偏,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之功。《本经》:“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说明蒲黄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活血化瘀之效。宋代《大明本草》始有“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须炒用”的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亦有同样叙述。因此流传至今,一般认为蒲黄生用性滑,行血消肿;炒黑性涩,功专止血。

然蔡师尤推生蒲黄。他认为炭剂是治疗月经过多的常用之品,在炮制方面必须存性,若成焦炭,难免损耗药效。从临床实践来看,生蒲黄的止血作用胜于蒲黄炭。据动物实验报道证明,生蒲黄对不同动物的离体子宫平滑肌均有直接使其收缩或增强其紧张的作用,因此具有较强的化瘀止血功能。

蔡师临诊用药每喜精简。主张药量不必过大,既要避免杯水车薪,又不能药过病所。唯蒲黄一药,用量灵活多变。处方时少则用10克,多则可达60克。随症斟酌,常据病情轻重缓急而定,使其恰到好处。一般化瘀止痛,经量少而不畅者用10~12克;经量中或偏多而带有血块者用12~15克;量多如注,块下且大者用30~60克。他指出,蒲黄一物而能多用,除其独特功能之外,实赖医者在临床上善于掌握运用也。剂量轻重不同,则功效大殊。他说:“只有辨证正确,用量、配伍得当,庶可获得预期效果。”

(一)血瘀经痛,活血为治

蔡师遣方用药精良。治痛经,蒲黄用量不必过重。用以化瘀去实,谓“女子经血虽以血为主,然其盛羸行止,无不由乎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不可须臾相离。若气血失调,运行不畅,就可造成不通则痛”。然痛经一证又以气滞血瘀为多见。蔡师认为,蒲黄一药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气血顺行,冲任调达,瘀去痛解。辨治要点,经行不畅,腹痛拒按,下块后较舒为特征。临床常见于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等。一般须在经前三天预先服用,使瘀块不易形成而排出畅通,效果方显。过晚服用瘀血即成,难收预期功效。

如曾治一内膜异位症患者,年47岁,已婚,1994年10月3日初诊。曾育二胎,流产4次,末次月经9月7日。既往经期尚准,每行始则量少微黑,第4天起色鲜有块不大,少腹进行性剧痛,每翻滚难忍,甚则昏厥,常需急诊。妇检右侧卵巢囊肿,似乒乓球大小,子宫后穹窿有数个黄豆样大小结节。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刻下:乳房作胀,烦躁易怒。脉细弦,苔薄微腻,舌质紫暗。证属肝郁气滞,宿瘀内结。经期将临,姑先疏肝理气,化瘀散结定痛。处方: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当归10克、丹参6克、川芎4.5克、川牛膝10克、制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制没药6克、血竭3克。5剂。

药后三天,10月6日经行,量较畅,腹痛显瘥。原剧痛时需注止痛针剂,卧床休息,此次1天即缓,腹痛已能忍受。此后每经前三天预服该方5剂,调治4月,经痛逐月减轻而至消失,量亦正常。B超复查卵巢囊肿缩小,后穹窿结节消除。

又有少数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行腹痛剧烈,常伴有肛门跳痛,甚则大小便失禁之症状。蔡师谓:此症状为子宫、膀胱、直肠痉挛所致,应以熄风解痉为治。常用生蒲黄20克配虫药以解痉搜剔,每获良效。

如治一中年妇女,42岁,已婚,1993年1月16日初诊。育一胎,流产2次,末次月经1992年12月18日。平素经期尚准,经量中偏多,色暗有块,临则少腹剧痛引及肛门。近月来痛剧如刀绞,伴有小便失禁。妇检子宫后壁有结节,B超显示左卵巢囊肿3.5厘米×3.2厘米×4厘米,诊断为内膜异位症。脉细弦,苔薄质偏暗。证属瘀血内阻。治拟化瘀活血,解痉定痛。拟方:生蒲黄20克、全蝎4克、延胡索12克、制没药10克、制香附10克、怀牛膝10克、五灵脂10克、淡吴萸3克、花蕊石12克,5剂。投药4帖。

1月20日经行,量中较畅,腹痛显瘥,肛门掣痛未作,小便未见失禁。如此经前预先调治半年而告痊愈。B超复查,卵巢囊肿消失,结节亦除。

(二)血虚夹瘀,通涩并用

血虚兼有瘀血阻滞胞宫之证。蔡师喜选用生蒲黄与阿胶珠配伍,蒲黄用量一般在15~20克左右,阿胶10克烊冲。如临床常见产后恶露不绝一证。他认为,产后恶露排出较畅,一般2至3周即可净止。如排出过多,或逾期不止,色淡红质稀夹有小血块,为子宫复旧不全。生蒲黄除能缩宫止血,去瘀生新,促使瘀血排出外并能止血定痛,对宫缩不良、腹痛阵阵的瘀血性恶露不绝等,有良好治疗作用。阿胶,甘平,入肺、肝、肾三经,具有补血止血之功效,对一切失血之症,均有效。阿胶据现代医学药理分析,有加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长的作用。阿胶与生蒲黄相配,使止血而不留瘀,补血而不滋腻,寓涩于养,动静结合,配伍巧妙,瘀去宫宁,血自归经。临床运用,每能应手取效。

如治一位新产妇女,1993年8月15日初诊。主诉产后35天恶露未净,日前始下血量增多,色淡红,有小血块,小腹阵痛,头晕乏力,腰背酸楚,面色少华。血色素70g/L。脉细,苔薄腻质淡,边有齿印。证属气血两亏,瘀阻胞宫。治拟补血止血,祛瘀生新。处方:生蒲黄20克、阿胶珠10克(烊冲)、炒潞党12克、炒当归10克、仙鹤草10克、益母草12克、川断肉10克、桑寄生12克,2剂。药后腹痛消失,下块较多,恶露显减未止,继服2剂净止。

(三)血瘀崩漏,通因通用

蒲黄长于活血化瘀,尤善通利血脉,故有止血固崩之功。临床上由于瘀血引起的崩漏屡见不鲜,缘瘀滞未消,瘀血不去,则新血不能归经,导致出血不止或量多如注有块。本着通因通用的原则,蔡师常重用蒲黄,取量可达30~60克,化瘀止血,寓通于涩。

如治李××,初诊日期1994年9月22日。生育一胎,人流2次,1994年6月曾因卵巢囊肿住院,施剥离术,术后少腹隐痛。出院后于7月22日月经来潮,淋漓不止。8月28日经刮宫后,血止十余日,又突然流血不止,且量多如注,有块且大。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未显。刻下,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疼痛略瘥,心悸气短,自汗头晕,精神疲倦。舌边紫黯、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弦。证属气虚夹瘀,胞络受阻。治拟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扶正之品。处方:生蒲黄30克、花蕊石20克、炒当归10克、丹参6克、熟军炭10克、炒党参15克、震灵丹12克(另吞)、炮姜炭3克、血竭3克,3剂。

9月25日复诊,块下更多,腹痛胀消失。再拟上法3剂,血块消失,经血自止。三月后门诊随访,崩漏未见反复。蔡师分析,此病人瘀象显然,恶血不去,血不归经,徒止何益!故予化瘀而止崩,方中重用生蒲黄30克,取其化瘀止血之功,震灵丹是蔡师治疗血瘀崩漏常用成药之一,因其有止血行血之功,血竭有散瘀行滞之力,又能止血定痛,为血瘀崩症必用之品,花蕊石化瘀止血,党参益气扶正止血,全方具有行中有止,攻补兼施,相得益彰,而达到止血消瘀之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邦才运用蒲黄经验介绍
王邦才教授为宁波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善治中医内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王主任临床运用蒲黄经验加以归纳整理,以飨同道。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花粉。《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蒲黄味甘,性平,入肝、心包经,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功效,主治痛经,闭经腹痛,产后瘀血腹痛,胃痛,症瘕,吐血,衄血,唾血,痔血,便血,尿血,血崩,血淋,耳中出血,金疮出血,扑损瘀血肿痛,口舌生疮等。

1 妇科疾病
《本草汇言》:“蒲黄,血分行止之药也,主诸家失血。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兼止也。”王主任常用蒲黄治疗瘀血所致的妇科疾患,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症瘕等。认为蒲黄入血分,既能止血,又能活血,有双向调节作用。

炮制不同,功效有殊,生用性滑,行血消症;炒用性涩,功专止血。经期用炒蒲黄化瘀止血,月经将至则用生蒲黄通利经脉。处方时常用失笑散,方中五灵脂苦、咸、甘、温,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的功效,与蒲黄相伍可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临床上,治疗妇科症瘕,用生蒲黄配伍桂枝茯苓丸、地鳖虫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痛经,用少腹逐瘀汤或生蒲黄配伍乌药、香附、艾叶、桂枝温经理气、化瘀止痛;治疗崩漏、经期延长,用炒蒲黄配伍苎麻根、黄芪、升麻、当归、益母草益气养血,化瘀止血。

例1:朱某,女,47岁,2016年11月24日初诊。月经量多2年,近半年来经期延长,常半月方净。查阴道彩超示子宫内膜增厚,血红蛋白95 g/L。末次月经11月4日,经行20余天未净,量少,色暗,伴小腹隐痛,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动则气促,腰背酸痛。纳谷尚可,大便每天2~3次,舌淡红有瘀点,苔白,脉细。西医诊断:①子宫内膜增生症;②缺铁性贫血。

2 胃痛
蒲黄活血散瘀、收敛消肿,胃、十二指肠溃疡若为瘀血停滞者,必然胃脘疼痛胀满,痛有定处,如椎如刺,久痛难止,食后痛甚,脉弦紧涩,贵州王锡章氏以失笑散合乌贝散治之有常效,若脾胃气虚,加四君子汤;脾胃寒气重加黄芪建中汤。

慢性胃炎病久而屡发,余家有扶正养胃汤(黄芪、党参、炒白芍、炒枳壳、炒白术、茯苓、石菖蒲、白及、乌贼骨、蒲黄、炙甘草、炒地榆)治之恒有效验。一般慢性胃炎未必可见瘀血见证,或因蒲黄可清胃中湿热而愈胃粘膜充血糜烂水肿,自有生肌敛疮之力。

3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s,MS)是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A)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MS人群发病率持续上升,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亦明显增加。王主任认为MS属中医膏浊病范畴。膏浊病名来源于《黄帝内经》,膏,即膏脂,浊,即浊气。正常情况下,膏和浊作为精微物质滋养人体。“食甘美而多肥也”,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则水谷精微运化无权,湿浊内生,痰湿内聚,堆积于人体五脏六腑,阻滞经脉,出现肥胖及血脂、血糖、血压等方面的异常,亦提高冠心病发生率。《神农本草经》中描述蒲黄:“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蒲黄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质在主动脉壁的沉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合成,促进胆固醇排泄,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和发展的作用。王主任认为生蒲黄活血化瘀,清泄痰浊,有祛脂、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功效,临床上常用自拟清化瘀浊方(生蒲黄、苍术、泽泻、生山楂、赤芍、决明子、丹参、荷叶)加减治疗代谢综合征,药量常用到20 g,常谓生蒲黄祛瘀泄浊之功非它药能比,可明显改善人体内血脂、血糖的代谢。尿酸高再加冬葵子、土茯苓;气虚乏力加葛根、绞股蓝;腹胀气滞加枳壳、大腹皮;口干口苦,湿热内盛加茵陈、山栀、生大黄。对于膏浊患者降脂减肥、抗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颇有疗效。

例3:桂某,男,38岁,2017年3月7日初诊。形体偏胖伴口干苦1年余。体检发现脂肪肝,谷丙转氨酶(ALT)73 IU/L,尿酸(UA)507 μmol/L,总胆固醇(TC)5.29 mmol/L,甘油三酯(TG)5.46 mmol/L,空腹血糖(FBG)6.7 mmol/L。平素吸烟,喜肥甘厚味之品。刻下见:形体偏胖,面多油脂,口干而苦,胃纳旺盛,消谷善饥,大便次数多,黏滞不爽,小便灼热感,夜寐尚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代谢综合征。(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中医诊断:膏浊,证型:痰浊内蕴,湿热瘀阻,治拟清热化湿,泄浊逐瘀,处方:苍术15 g,丹参、生地黄、生山楂、绞股蓝各30 g,牛膝、泽泻、决明子、冬葵子、生蒲黄(包煎)各20 g,黄柏10 g。7剂,水煎服,每天1剂。并嘱控制饮食,加强运动。2017年3月14日二诊:服药1周后,患者自觉身体轻松感,口干苦较前好转,大便渐成形,舌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加荷叶10 g,再进7剂。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生化:ALT 37 IU/L,UA 369 μmol/L,TC 4.85 mmol/L,TG 2.42 mmol/L,FBG 5.6 mmol/L。实验室指标较前次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嘱加强运动,控制饮食。

按:《中医汇通医经精文》:“凡膏油皆脾所生物……脾气足则内生膏油,透于外则生肥肉。”本例患者形体偏胖,口干而苦,皆因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调,痰瘀阻滞,湿热内积,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灼热,治宜清热化湿,泄浊逐瘀。方中苍术、泽泻燥湿健脾;牛膝、冬葵子利尿通淋;绞股蓝、决明子清热泄浊;生山楂、丹参、生蒲黄逐瘀通络、活血祛脂;生地黄、黄柏清热解毒;葛根、荷叶升清降浊。诸药合用,方证相应,收效良好。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蒲黄治口腔溃疡有特效
[配方及用法]取生蒲黄10克,将消毒棉签用水浸湿后,粘上生蒲黄,涂抹在口腔内溃疡面上,咽下无妨,每日三次。
[疗效]以本方治疗三十例,用药一天痊愈十五例,二天痊愈十三例,三天痊愈二例。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便单方》治肺热衄血:蒲黄、青黛各1钱,新汲水服之,或用生地汁调下。

《简要济众方》治吐血、唾血:蒲黄1两,捣为散,每服3钱,温酒或冷水调下。

《圣惠方》治鼻衄经久不止:蒲黄2、3两,石榴花1两(末),和研为散,新汲水调下。

《僧深集方》治卒下血:蒲黄、甘草、干姜等分,酒服方寸匕,日3次。

《圣济总录》治妇人月候过多,血伤漏下不止:蒲黄(微炒)、龙骨、艾叶,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饮下。

众多止血良方,未将蒲黄炒至炭也。浙江王氏老医重用生蒲黄治疗眼科多种出血证甚有体会,以为眼内出血,不同其他部位,血止后若遗留瘀血样物,仍严重影响视力,生蒲黄不仅止眼内出血,更可促进残留物之吸收,所谓止血又善行瘀,用于眼科诸种出血远胜他药。一般20克左右,气滞夹瘀者,蒲黄与理气药同用,而瘀血所致眼底出血最为常见,重用生蒲黄50~60克化瘀止血,目睛得气血濡养,视力逐渐恢复也。若眼内出血不甚大亦不甚急者,生蒲黄10~20克开水泡服代茶饮,亦可控制出血。此经验甚可取也。


蒲黄祛瘀止痛,具推陈致新之功。《局方》失笑散(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各等份)治心腹剧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失调,少腹急痛等证。

血府逐瘀汤加蒲黄,其活血化瘀、顺气通滞之力甚强,可用于冠心病心前区剧痛,痛处固定不移,胸闷心悸,短气喘息,面色青紫,舌有瘀斑,六脉实牢之心脉瘀阻者。余常用蒲黄于清利痰热方中,治疗冠心病因肺部感染而诱发加重者,其证咳嗽频频,痰多或稠,胸闷气促,心悸烦热,舌脉有瘀,此为临床常见证型。

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或崩漏又兼少腹疼痛等证,也有用于宫外孕等急腹症者。

蒲黄可以利水通淋、凉血止血。《济生方》小蓟饮子治下焦瘀热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或尿血鲜红,舌红脉数,知蒲黄性凉能清利小肠、膀胱之结热也。蒲黄加于八正散、五淋散中亦可治一般湿热下注热淋,小便浑赤涩痛、淋漓不畅、小腹急满、往来寒热,凡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尿结石、肾盂肾炎等下焦湿热者重用蒲黄,其通淋之力甚宏也。


今人有以蒲黄、黄芪、仙灵脾、三七、鹿衔草、生甘草治肉眼血尿;以蒲黄、当归、鹿茸、生地、冬葵子治疗肾虚血尿;以蒲黄、冬葵子、黄芪、生地、麦冬、当归、车前子治疗气血不足之血尿,或取蒲黄止血尿之专功也。
蒲黄活血散瘀、收敛消肿,胃、十二指肠溃疡若为瘀血停滞者,必然胃脘疼痛胀满,痛有定处,如椎如刺,久痛难止,食后痛甚,脉弦紧涩,贵州王锡章氏以失笑散合乌贝散治之有常效,若脾胃气虚,加四君子汤;脾胃寒气重加黄芪建中汤。

慢性胃炎病久而屡发,余家有扶正养胃汤(黄芪、党参、炒白芍、炒枳壳、炒白术、茯苓、石菖蒲、白及、乌贼骨、蒲黄、炙甘草、炒地榆)治之恒有效验。一般慢性胃炎未必可见瘀血见证,或因蒲黄可清胃中湿热而愈胃粘膜充血糜烂水肿,自有生肌敛疮之力。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蒲黄的临床新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蒲黄,性平,味甘,入肝、心包经。有止血、化瘀、通淋之功,常用于治疗各种血证及心腹疼痛、痛经、跌扑肿痛等病症。近年临床应用又有新进展。
       1.治心绞痛: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用布包),葛根10克,丹参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治高血脂症:蒲黄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能抑制脂质在主动脉内壁沉积,从而有效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每日用生药10克,用时包煎,或用2~3克,开水送服,或拌在炒面、面食中服用,每日3次。

       3.治带状疱疹:蒲黄、青黛、滑石各等份,共研细末,患处如有渗液可用干粉外扑,无渗液者用香油调后搽。

       4.治肠炎、癃闭:蒲黄50克,雄黄10克,冰片3克。取新鲜葱白200克,洗净,入沸水中煮3分钟,取出,和上药共捣烂为泥,趁热敷小腹。

       5.治慢性结肠炎引起的大便脓血、腹痛:蒲黄3克,五灵脂3克(包煎),煨葛根10克,煨肉豆蔻3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6.治尿道炎、膀胱炎引起的尿血、小便不利、尿道作痛:蒲黄30克,冬葵子15克,生地20克。水煎温服,早晚各1次。

       7.治子宫脱垂:蒲黄10克,升麻15克,浮萍15克,凌霄花10克。水煎,熏洗坐浴。

       8.治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生蒲黄20克,五灵脂20克。共研细末,加米醋调糊状,分2次敷患处。

       9.治痔疮:蒲黄10克,血竭10克。研为细末,每用少许敷患处。

       10.治血瘀崩漏:蒲黄、阿胶、巴戟天各10克,大黄炭、当归各5克,熟地、生地、黄芪、仙鹤草、白术各20克,茯神15克,地榆炭3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天为1疗程。(邓理有)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蒲黄系列方剂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蒲黄散
【处方】干荷叶(炙)、牡丹皮、延胡索、生干地黄、甘草(炙),各三分;蒲黄(生)二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抢心,烦闷满急,昏迷不省,或狂言妄语,气喘欲绝。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蒲黄散

【别名】鹿茸散(《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处方】蒲黄175克 鹿茸 当归各60克

【制法】上三味,研末过筛。

【功能主治】补肾固冲,养血止血。治肾虚,冲任不固,漏下不止。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法用量】酒服2克,日三。不知,稍加至4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蒲黄散

【处方】蒲黄60~90克 石榴花(末)30克

【制法】上药和研为散。

【功能主治】凉血化瘀,收敛止血。治鼻衄,经久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新汲水调下。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补。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蒲黄散

【处方】蒲黄30克 当归22,5克 桂心22.5克 延胡索30克 川芎22.5克 赤芍药30克 庵闾子22.5克 没药30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栗子30克(去壳,阴干)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芸苔子30克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化瘀止痛,续筋接骨。治跌打损伤,筋伤骨碎,伤后恶血攻心,烦闷欲绝,坐卧不安者。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温酒调下,不计时候频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蒲黄散

【处方】蒲黄7.5克 露蜂房7.5克(微炙)白鱼3克

【制法】上药都研令匀。

【功能主治】治小儿重舌,口中生疮涎出。

【用法用量】用少许酒调敷患处,一日三次。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蒲黄散

【处方】干荷叶(炙)牡丹皮 延胡索 生干地黄 甘草(炙)各22.5克 蒲黄(生)6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抢心,烦闷满急,昏迷不省,或狂言妄语,气喘欲绝。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蜜少许,同煎至105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蒲黄散

【处方】蒲黄(微炒)60克 郁金(锉)90克

【制法】上二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凉血止血。治瘀热凝结膀胱,尿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粟米饮调下,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蒲黄酒

【处方】蒲黄 小豆 大豆各9克

【功能主治】活血利水。治脾虚水停,遍身水肿或暴肿。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酒适量煎,分三次服。

【摘录】《千金翼方》卷十九

蒲黄汤

【别名】蒲黄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六)。

【处方】赤茯苓 木通 车前子 桑白皮(炒)荆芥 灯心 赤芍药 甘草(微炒)蒲黄(生)滑石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清心肾,利小便。治心肾有热,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葱白、紫苏煎汤调服。

【摘录】《袖珍方》卷二引《太平圣惠方》

蒲黄丸

【处方】蒲黄90克(微炒)龙骨75克 艾叶30克

【制法】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治妇人月经过多,漏下不止,久而血虚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煎米饮或艾汤送下,日服二次。

蒲黄饮

【处方】蒲黄(微炒)45克 芒消(研)23克 芎藭15克 桂(去粗皮)15克 鬼箭15克 生干地黄(焙)60克 桃仁(汤漫,去皮、尖、双仁,麸炒黄色)20枚

【制法】上七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产后恶血攻心,腹痛胀满,头痛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枣2枚(擘),用水150毫升,同煎至105毫升,去滓温服

蒲灰散

【处方】蒲灰52.5克 滑石22.5克

【制法】上二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小腹急胀,尿道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饮送服,一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6663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3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5: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用蒲黄益胃汤治疗胃痛经验
蒲黄益胃汤为青海中医学院陆长青教授的经验方,其组方为:法半夏15 干姜6 黄连9 蒲公英15 党参15 苏梗10 炙甘草6。若泛酸加大贝母12 乌贼骨15,或与左金丸合用;若疼痛较甚者加金铃子散;若气虚加黄芪;若瘀血甚加丹参;若肝郁气滞加四逆散、香附子;若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阳性者,酌加金钱草。笔者的同事李君,毕业于青海中医学院,曾跟师于陆老抄方,遂得此方,后与笔者交流中医时,故得此方。
曾治疗一藏族男性,年40岁,诉胃脘胀痛1年余,曾做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经服用西药“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药物治疗,症状可以缓解,但反反复复,病历1年,终不能全愈,遂要求中医治疗,刻诊: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嗳气,不泛酸,胃脘灼热感,便溏,每日2-3次,舌苔薄黄,脉弦,处方为:法半夏15 干姜6 黄连9 蒲公英15 党参15 苏梗10 炙甘草6大贝母12 乌贼骨15 玄胡15 川楝子9 炙甘草6 嘱服药3副,以观疗效,1周后复诊,病人诉胃脘疼痛、痞满有所减轻,余症如前。上方见效,效不更方,予上方服用5副,复诊,诉目前已无不适症状。察舌苔薄白,脉弦,予上方稍做加减,处方为:法半夏12 干姜6 黄连6 蒲公英15 党参15 苏梗10 黄芪20 炙甘草6 服药5副,后随访1年,病未再发作。

此方实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大枣,加蒲公英、苏梗而成。用于治疗胃脘疼痛,脘腹痞满,或泛酸、或呃逆、或纳差,舌苔多为黄白相兼,或腻,脉弦,或滑,或濡者。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等,只要辩证准确,以此方加减治疗,多有良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