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回复: 0

叶天士论治温病热入血室经验撷菁

[复制链接]

6659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17
发表于 2024-1-29 2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琳琳  杨燕贤

【摘要】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详述温病热入血室之病因病机,认为感受温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同时根据妇人体质之差异,邪热入侵部位之不同,多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三焦辨证进行诊疗。热入血室作为妇人特有之疾病,在邪热发病过程中易耗伤阴津,易与血相结,故叶天士提出从热伤营阴、血结、气分、和解温通、驱邪通络论治温病热入血窒。叶天士有关妇人温病热入血室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热入血室的辨治体系及临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治疗妇人热入血室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热入血室,源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为妇人在行经期间或月经前后,感受外邪,邪从太阳而入,继而犯及少阳,邪热与血相互搏结于血室,或阳明迫血妄行人血室而致行经异常的一种病症。随着朝代的发展,历代医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热入血室理论进行发展,且提出更丰富的治疗方法。如宋代许叔微在《本事方》中言小柴胡地黄汤可治妇人、室女之伤寒发热,金元刘完素在《保命集》提出治产后经水适断之异证宜增损柴胡汤等,均丰富了热入血室的理论。在温邪肆虐的清代,由于病邪性质不同,清代各大医家开始从温邪的角度重新认识热入血室,且在立足《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研究分析温病热入血室之治法。叶天士作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对温病热入血室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且基于温邪致病提出新的治疗思路。本文依据叶天士热入血室理论,对温病热入血室的辨证及治疗进行解析。

1  温病热入血室

1.1  温病热入血室之涵义

清代温病学家认为,妇人热入血室从其感邪性质而言,可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别。温病热入血室为外感温邪侵入人体,经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或直入营血分,血热互结于血室致妇人行经异常。叶桂《温热论》中言:"如经水适来适断,邪将陷血室,少阳伤寒言之详悉,不必多赘。但数动与正伤寒不同。"温病热入血室病证表现与伤寒相似,均可见行经异常,但观其病因病机又不尽相同。吴又可有云:“经水适来,疫邪不入于胃,乘热入于血室,故发热,谵语。”温邪侵入血室,多以发热为主,邪热从卫分而入,易内陷气分及营血,袭之空虚血室,或与内陷之血相搏结于血室,而致妇人经行异常。清代医家王孟英、戴天章均认为温病热入血室的表现一为经水适来却感受温邪而止;二为经水适断受邪复来;三为经水适来随邪热而行经。

1.2  温病热入血室之传变

初感温病,温热之邪可先由卫分而入,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言:“温邪初发,经水即至,寒热,耳聋,干呕,烦渴饮,见症已属热入血室。"继而热深不解,不独卫分受邪,血分随其受累,以致蓄血。邪深者,如血结胸,谵语烦乱:邪浅者,往来寒热如疟,而无谵语。温病热入血室在传变过程中,亦多从卫气营血辨证,辅以三焦辨证,外感邪热一般由表而入卫分,继而入气分,再入营血,且血室位于下焦,邪热易与血相结而成下焦瘀血,血在下如狂而致谵语。

1.3  温病热入血室之病因病机

热入血室之病因主要在于感受温邪,一般认为是温热、湿热及温疫所导致。温热致病,多表现在热盛,易化燥化火。如《温病条辨》中所言:“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故妇人适逢经期外感温热病邪,热盛易化燥伤津,甚则邪热化火内陷而见痉厥。湿热致病,以热重于湿为多,且病多归属于阳明胃经。如薛生白《温病经纬》湿热篇中云:"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故湿热之邪虽初感有湿邪,但仍以邪热旺盛为主,故可出现阳明四证之壮热口渴,且湿热之邪易阻气血之运行,易化瘀血阻络而发为疼痛。温疫致病,多为传变迅速,特异性强。如《温疫论》中提出:"妇人伤寒时疫,与男子无二,惟经水适来适断,及崩漏产后……至夜止发热而不谵语者,亦为热入血室,因有轻重之分,不必拘于谵语也。”温疫之邪,其走行快且感染强,易伤及妇人经水,亦有轻重之分。温病热入血室皆因外感温邪,随即入里热盛,其病机皆与邪热相关。且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易扰心神,故易致谵语烦乱;热邪易伤津耗气,故易致气虚津伤;热邪易生风动血,故易入血脉而迫血妄行,而致经行异常。

2  叶桂对《金匮》热入血室之认识

2.1  一法小柴胡

《临证指南医案》中言:"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小柴胡汤主治寒热往来如疟状,邪陷于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小柴胡汤亦可解散热邪,使寒热得去则已结之血可自行。而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论及:"今人一遇是症,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遽与小柴胡汤,贻害必多。"故在临证时须辨别邪热之病位,性质之虚实,以及素体之差异遣方用药。又因柴胡虽为少阳解表之药,却易使阴伤深重,叶桂亦提出柴胡劫肝阴之观点,故温病热入血室不可拘于单用小柴胡汤一法和解清热。叶桂在临证中推崇的陶氏小柴胡汤,虽以小柴胡汤为底方,但去其恋邪之品,加凉血化瘀之药,防其热盛伤阴,更切合温病热入血室之治疗要义。

2.2  二恐误认阳明实病

“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见鬼,恐人误认阳明实病,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昼明夜剧为热入血分,扰及神明之故,必可见发热之症。阳明实证之谵语,发热病在气分,可有大便燥结不下之症;热入血室之谵语,虽同样为热邪引起,但其病在血分,一般无便结之征,不可误用泻下之法伤及胃气。热入血室可归属于少阳病,少阳三禁汗吐下,且邪气未犯及上中二焦,治之不可予发汗及涌吐之法。故不可误治热入血室为阳明实证,迫使邪热更深。

2.3  三法刺期门

“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症,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药力尤捷”。此为感受温热之邪七八日后,表病已罢,邪气内陷入里,故脉迟而身凉。邪陷血室,热在血分,互结于胸胁,故为血结胸【12】。此当急刺期门,一为刺胸胁处血热郁结,二为引血归于肝经,阻断血下于胞宫与热相争【13】。而取少阳相表里的肝经刺期门,恰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载“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取其阳病治阴之效。

2.4  四治阳明热入血室

“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剌期门,汗出而愈,仲景无非推广其义,教人知当通变"。阳明病亦可出现热入血室,热迫血行而致下血,热陷血分不得外泄而蒸于上故见头汗出。而此虽阳明之热,但已热入血室,仍属于肝家,肝藏血,血分有热,肝必为实,则"随其实而泻之",故取期门刺之,散血室之热,除阳明之邪,使之汗出则愈。且足阳明经与冲脉会于气街,冲脉作为奇经之脉,有十二经脉之海及血海之称,故在刺期门时,可经由其交会关系,疏解血海之热,调畅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

2.5  急者先除之

“五条,明其一症,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等语,所谓急者先除之”。温病之热入血室,若病情出现变化,例如出现痰涎上涌,蒙蔽脑窍,病情危重时,应先治其急症,其后再以治本。在临床诊疗中,若遇一症较急,影响神志或危及生命,可先治其标,或根据实际情况标本兼顾,在临证中当变通灵活运用。

3  叶桂对热入血室之论治

3.1  以热伤营阴论治

叶桂认为:“温邪则热变最速,治之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温热为发病之因,外感邪热入里,妇人经水适来或适断,血室空虚之际,邪热内陷于营阴,血热互结而经行不畅,当清其邪热,护其营阴,使热邪得解而诸症自愈。且血舍空虚,邪热内陷,叶桂常予犀角地黄汤,加之丹参、木通之属,清热凉血亦可滋养营阴,使邪热从经脉而下,勿扰空虚之血室。国医大师李玉奇教授常用青蒿鳖甲汤化裁治疗温病热入血室,认为本病为邪气残留,伏于半表半里之间,内侵五脏,外搏营卫,正与邪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所致,故用透邪外出之法清其久羁阴分之邪热为治疗此病之关键。在临床诊疗中应注意热邪之传变,邪气客于卫气营血之不同部位,同时注重顾护阴液,防止热盛伤阴而致病情加重。

3.2  以血结论治

温邪内陷,与血相结,称为血结。《温热论》中言:“若热邪陷入,与血相结,当从陶氏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经血结自甚,必少腹满痛,轻者刺期门,重者小柴胡汤去甘草加延胡、归尾、桃仁。”陶氏小柴胡去甘温之参、枣本意在于防其邪热留恋不去,且加之丹皮、犀角而增其活血凉血之功,清热凉血的同时活血化瘀使邪热协瘀血得去。若为冲脉血结较甚,肝经所过之少腹必痞满疼痛,症状轻者,可刺肝经募穴之期门,取其疏肝清热,又可降冲逆之气。若外感邪热盛而血瘀者,可予桃核承气汤,近代名医范文甫主张热入血室病乃血病,邪热内陷血室,必有瘀血与邪热相搏结,心神被扰,侵入少阳,经气不利,当从瘀热治,故临证多用桃核承气汤Dt1。若邪热瘀血互结于胸膈而致血结胸,予治妇人发热,四肢拘急,经脉凝滞之桂枝红花汤,参入海蛤开胸散结,桃仁通经行瘀涩,使瘀血自胸中而散。

3.3  从气分论治

《临证指南医案》中载:“在昏狂者,可进牛黄膏,调人清气化结之煎。”牛黄膏本为治妇人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其方中不乏牛黄、朱砂等开窍之品,亦有郁金行气开郁。牛黄膏多炼蜜为丸,可调入清气化结之方药中,增其开窍醒神之功效。而在温病后期,又“有两解气血燔蒸之玉女法,热甚阴伤,有育阴养气之复脉法,又有护阴涤热之缓攻法”。温病热入血室后期易化热灼伤阴分,致气阴两伤。治之亦可予复脉汤类方补其虚损,因其邪少虚多,邪不独在血分,气血俱虚,营卫不和之故;又可予增液承气汤、黄龙汤之属,因其正气既虚,邪气复实,可予大队补阴,缓攻邪热,此为邪正合治法也。故在温病后期,气阴两伤之际,当顾护元气,予养阴之方药,善后之方顾护五脏之本,使邪去正安而周身得平。

3.4  从和解温通论治

在过投清热之药而损伤气机时,可基于和解温通之法遣方用药。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论及:"表邪未尽,而表症仍兼者,当合乎和解。热轻而清药过投,气机致钝者,不妨借温通为使。”若邪已入里,表证仍在,表邪仍未完全入里,此当和解其表里,可予柴胡诸类方。若邪热较轻而过投清热之药,损其气机,可致寒气内生,阳气被扼,可少予与温通之药,顾护已伤之阳气。在温病发病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变化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同时应注意中病即止,防止用药太过而损伤气机。

3.5  从驱邪通络论治

《温热论》中载:"血结者身体必重,非若阳明之轻旋便捷者。何以故也?阴主重浊,脉络被阻,侧旁气痹,连胸背皆拘束不遂,故驱邪通络,正合其病。”温病热入血室可出现身体困重,胸背拘束伸展不得,气行不畅而致疼痛之瘀血阻滞脉络,故治之应予驱邪外出,疏通经络之法。《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在温病热入血室中,血为阴,络主血,血结影响了络脉的血液运行,故在治疗上应根据邪气留滞部位采取不同的驱邪通络方法,防止温病热入血室。

4  小结

叶桂提出热入血室之理论来源于伤寒,在理解分析伤寒热入血室之理论后,结合当时温热病邪盛行之情况,运用温病理论对热入血室进行分析及论治,并从温病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热入血室作为妇人特有之疾病,特点有二:一是,邪热易袭空虚之血室;二是,易血结于下焦。故当结合妇人之生理病理,配合邪热入侵之病位,选用不同之诊疗方法,在驱邪的同时勿忘扶正,从而使邪热瘀血得去而血室自安。值得注意的是,热入血室主要影响妇人之经水,且无论经前经后都可出现,故若妇人出现温热之邪内侵时,往往不可单从温病辨证进行治疗,而应从妇人热邪之深浅,本质之虚实进行辨证。在温病热入血室的治疗中,一恐邪热已入血室而以温病初感治之;二恐病邪已深入血分而致动风痉厥;三恐驱邪而未扶正使阴分受伤,故在论治温病热入血室中,应灵活运用,随其证而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