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回复: 0

名老中医治疗顽固性口苦,用柴胆牡蛎汤奇效

[复制链接]

6504

主题

19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660
发表于 2024-1-29 15: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苦一症,虽非大疾,却是让很多人头痛不已。近日在门诊遇到一位女性患者,主诉口苦,辗转求医一年之久,花费逾万元,仍不能尽除,翻看就诊记录,所用方药五花八门,大多以清热为主。既是清热,方向并无偏颇,缘何无效?

个人以为主要还是定位不清楚,就像拿着一杆霰弹枪,漫无目的的扫射,不但没能清除目标,还难免伤及无辜,如此施用清热之药,时间长了只会损脾败胃,而于口苦之主症却收效甚微。

我看患者对能否解决口苦的问题已经毫无信心,经过一番劝说和鼓励,患者好不容易同意再用一周中药试试,于是我改弦更张,从胆入手,疏肝清胆并举,处方并不大,总共才三味药(柴胡、龙胆草、生牡蛎),嘱患者自行煎药,一周后复诊,患者将信将疑地走了。一周之后患者按时复诊,我心里基本有数了,能来就说明有效,果不其然,患者告知口苦大减,几近消失,要求再服,至此困扰这位患者一年之久的口苦终于好了,患者高兴,我也十分的满意。

类似的案例我相信有很多,为什么口苦从胆论治就立竿见影呢?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只是我们从未在意而已。《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 说:“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也曾提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可见口苦的继发病位在胆,而原发病位在肝。  

明确了口苦的病位,治疗上也就更有针对性,清利肝胆即可,并没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但具体用药上还是要分层次,如果仅仅是略微口苦的,黄芩一味清肝胆之热即可;如果口苦比较明显,单纯黄芩可能力量不够,要加强清利肝胆的力度,茵陈、生栀子势必要用,旨在苦寒直折其火势;如果患者整日口苦,或者以口苦来就诊的,则当药专力宏,我常借用江尔逊老中医的经验方“柴胆牡蛎汤”进行治疗,这个方子虽然药仅三味,但力量不弱,既可单独使用以治口苦,也可合在辨证处方中使用。

此方寓“既要清降胆火,又要疏肝达郁”之意,肝喜条达而宜升,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辑胆火,三药并用,则肝胆自得其养,口苦悄然而除,确为一首妙方。

柴胆牡蛎汤治疗口苦

口苦为临床常见病,常伴随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故单一口苦为主症者较少就诊。该患者口苦半年,为高龄老人,病情反复,逐渐加重,且在各大医院门诊治疗疗效不显,很是痛苦,故心理负担较重。初诊辨为肝胆内热,治以清降胆火,疏肝达郁。方选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治口苦专方柴胆牡蛎汤。方中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戢肝火。三药合用,清降胆火,疏肝达郁。胆火清,肝气疏,则口苦消,半年痛苦解除。

口苦是胆病主症之一,照《内经》的说法,口苦作为一种"奇病",其病机为"胆虚气上溢"或"胆火上炎"。口苦的继发病位在胆,而原发病位在肝。因肝主谋虑,若"数谋虑不决",则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火,波及于胆,导致胆的功能失调,胆火上炎,或胆气上溢,则发生口苦。

口苦虽系常见之症,但临床上以口苦为主诉而来就诊者却较为少见,所以有的医者不大重视。我的老师简裕光老先生比较重视口苦,且提倡使用专方专药来治疗。

先生治疗本病以其自拟方"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

简老自拟方柴胆牡蛎汤,只有简单的3味药(柴胡10g,龙胆草6~10g,生牡蛎15~30g),而且方名就包含了全部药物,恰合"既要清降胆火,又要疏肝达郁"之意:肝喜条达而宜升,柴胡苦平,升发肝气,疏肝达郁;胆喜宁谧而宜降,胆草苦寒,沉阴下达,清降胆火;生牡蛎咸寒,滋水涵木,敛辑胆火,"则肝胆自得其养"。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口苦须3味同用。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龙胆草宜减少至3g左右。

临床上,单纯性口苦虽然少见,但临床上口苦却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之中。口苦为主症,便主用柴胆牡蛎汤;口苦为兼症,则在治疗主症当用方中合用柴胆牡蛎汤,疗效均佳

王某,女,78岁。

患者自述半年来口苦,曾住院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均正常,心电图、腹部B超均在正常范围。刻下症见:口苦,胸部发热,右胁部不适,难以名状,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口苦待查。

治则:疏肝解郁,清泄内热。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龙胆草10g,葛根30g,牡蛎30g,甘草6g。3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药后口苦缓解,右胁部不适明显减轻,症状改善,信心大增。

守上方续服3剂。

三诊:自觉口苦明显缓解,右胁部不适消失,但仍口干,胸部发热,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龙胆草10g,葛根30g,牡蛎30g(先煎),淡豆豉10g,甘草6g。3剂,服法同前。

四诊:自述口干苦症状消失,无胸部发热,右胁不适缓解,纳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守上方3剂巩固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