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回复: 0

潮热(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复制链接]

6506

主题

19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668
发表于 2024-1-28 08: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潮热(中医)?

潮热是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讯一般。本症(伤寒论)有“日晡潮热”,后世卫有“午后潮热”之说。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发热。著一日数发,即为发热,不属潮热范围。著潮热壮盛,可参考“壮热”辨析。而潮热轻微,则参阅“低热”辨析。

潮热(中医)怎么引起?潮热(中医)发病原因?

鉴别分析

阳明腑实潮热:多由表邪不解,入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遂成“胃家实”。阳明气旺于申酉(下午4~8时之间),故见日哺潮热之症。(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提示潮热为阳明腑证已成,可于攻下。

脾胃气虚潮热与暑热伤气潮热,两者均可出现气虚的表现,潮热以低热为主。前者多发生于成人,后者乃是小儿在夏季的常见症,秋凉可自行缓解。脾胃气虚潮热多由劳倦内伤,恢食失节,中气不足而下溜,阴火上乘土位而致。(素问·调经论)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亦即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所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负。”暑热伤气潮热,多为小儿疰夏的临床表现。盖小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不能耐受暑热熏蒸,气阴受损,故见潮热,又称“夏季热”,成人亦间或有之。《丹溪心法·中署》:“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夏初眷末,头痛脚软,食少体热者是。”

阴虚血亏潮热与瘀血内郁潮热,两证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热象都为低热,但病因病机迥异。阴虚血亏潮热多由阴虚或汗、吐、下、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气燥,虚火上炎所致。(素问·谓经论)曰;“阴虚则内热”。可发生于各种慢性病,或急性热病后期,亦称“骨蒸劳热”。多由气郁血虚或跌打损伤,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影响血运,滞而成瘀,瘀血内郁化热所致。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尿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鞭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杂病证治准绳 寒热门):“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即是发热,非潮热也。”

(杂病广要 内因类):“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偶然,睡卧不著,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赢,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

常见症侯

阳明腑实潮热: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阴虚血亏潮热: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消瘦神悴,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脾胃气虚潮热:上午潮热,下午热退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光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暑热伤气潮热:多为小儿疰夏发热,或早热暮凉,或暮热早凉,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纳呆神倦,舌苦腻。脉细数。

瘀血内郁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咽燥口干,漱水不欲咽,腹中癌块,或身有痛处。甚则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


潮热(中医)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阳明潮热

1,临床表现:日晡潮热,常伴谵语,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接之作痛。舌苔黄厚而燥,脉沉实有力。

2,病因病机:邪热入里与肠中糟粕搏结,形成阳明腑实证。

3,治法:通腑泄热。

4,方刺: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生大黄10g(后下),茁明粉10g (冲服),厚朴10g,枳壳10g。

方义:大黄泻热荡积,芒硝软坚润燥,厚朴宽中下气,枳实破气导滞,四药配合,相辅相成,共奏攻下热结之效。

加减:潮热甚者加黄芩、黄连清热,腹部胀满者加木香理气除胀。

5,变通法;可用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加减,即生大黄、玄明粉、甘草。若津液损伤,舌干无津,燥尿不行,下之不通,可用增液承气汤(《盟病条辫》),药用生地、玄参、麦冬、大黄、玄明粉、甘草,养阴增渡,通便泄热。

(二)风湿潮热

1,临床表现:一身尽痛,关节红肿,日晡发热,心烦口渴。舌苔白或白滑,脉浮滑散。

2、病因病机:风湿在表,相搏而化燥化热,常波及阳明。至日晡发热明显增剧。

3,治法:清热祛湿。

4,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桂枝10g,赤白芍各10g,知母10g,秦艽10g,丹皮12g,桑枝15g,薏苡仁15g,苍术10g,甘草6g。

方义:桂枝、秦艽祛风通络,薏苡仁、苍术祛湿,赤白芍、知母、丹皮凉血退热,桑枝通络,甘草调中。

加减;恶寒无汗者加麻黄发汗,去蓁艽、丹皮。

5,变通法:根据化热伤阴的程度。恶寒无汗一身尽痛,日晡发热,若未化热者,用麻杏薏甘汤或麻黄加术汤(均为《金匮要略》方)祛风胜湿,药用麻黄、桂枝、杏仁、薏苡仁、苍术、甘草等。

(三)阴虚潮热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夜甚昼轻,手足心热,砸红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蒸,故午后潮热。

3、治法:滋阴清热。

4,方剂:清骨散(《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银柴胡10g,胡黄连10g。辜艽10g,鳖甲10g。地骨皮10g,青蒿10g,知母10g,甘草6g。

方义:银柴胡、青蒿、秦艽清热除蒸,鳖甲、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胡黄连清泄退热,甘草和中。

加减:血虚甚者,加当归、白芍、生地养血滋阴;兼气虚者,加太子参、黄精补气盘阴;兼有咳嗽,加麦冬、沙参润肺止咳;盗汗者,可加稽豆衣、浮小麦补虚止汗。

5,变通法:肺痨骨蒸潮热,伴见呛咳咯血者,可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加减,地骨皮、柴胡、知母,当归、秦艽、鳖甲等,以滋阴降火。温病后期潮热。夜热早凉,可取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育阴搜邪。

(四)湿热潮热

l,临床表现:病人自觉身热,按肌肤多无热感,每至午后潮热,胸脘痞闷,不饥不渴,面淡身重,小便不利。舌苔腻,脉濡。

2,病因病机:热为湿遏,气机不宣,三焦不通。

3,治法:芳香透气,宣化湿热。

4,方剂:三仁汤(,《温病条辫》)含霍朴夏苓汤(《医原》)加减。

药物:藿香10g,佩兰10g,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蔻仁6g,黄连6g,厚朴6g,洼半夏12g,竹叶10g,木通6g,生姜2片。

方义: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宣通三焦,厚朴、半夏降逆理气,黄连清化湿热,木通、竹叶清利,生姜和胃。

加减;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车前子利水,胸脘痞闷者加桔梗、枳壳宽胸。

5,变通法:热重于湿者,可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药用藿香、厚朴、白蔻仁、石菖蒲、连翘、黄芩,滑石、术通、茵陈蒿等,清热化湿。

(五)痰热潮热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入暮尤甚,咳嗽气急,胸胁作痛,咳唾脓痰。舌苔黄滑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风热袭表,内壅于肺,蕴化痰热,薰蒸肺络,瘀热成痈。

3,治法:清化痰热。

4,方剂: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合桔梗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芦根30g,杏仁10g,桃仁10g,冬瓜仁30g,大青叶15g,桔梗10g,鱼腥草15~30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10g。

方义:杏仁、桃仁,冬瓜仁清化痰热,桔梗、甘草排脓,大青叶、鱼腥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益气,热重者加银花、连翘清热。

5,变通法:肺痈而兼有气虚者,可用冲和汤(《外科准绳》)合千金苇茎汤(《千金要方》),用黄芪、银花、白术、党参、当归、芦根、杏仁、桃f:、冬瓜仁、桔梗、甘草等。补益托毒,清化痰热。

(六)瘀血潮热

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咽干口燥而不欲饮,甚或头晕曰涩,腹中包块刺痛。舌黯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况涩。

2,病因病机:瘀阻血脉,络脉不利,气血不通,营卫不和。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柴胡10g,枳实6g,白芍10~15g,当归10~15g,川芎6g,生地10~15g,桃仁10~15g,红花6g,甘草,牛膝10~15g,桔梗6g。

方义: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当归、川芎、生地和血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桔梗一降一升、调理气机,甘草调中。

加减:瘀热甚加连翘、丹皮,瘀结重加大黄、丹皮。

5,变通法:热与血结、蓄于下焦所致的潮热,烦躁如狂,宜桃仁承气汤(《伤寒论》)清热逐瘀。如久瘀致成的干血痨,阴血亏涠,瘀瘕深结的虚实夹杂者,除用大黄廑虫丸类祛瘀剂外,还得滋补其阴血,才不致顾此失彼。

(七)产后潮热

l、临床表现:产后恶露淋漓不尽,少腹坚痛,日晡烦躁发热,甚或便秘。舌黯紫,脉沉涩。

2,病因病机:恶露不去,瘀热内结,热传阳明,故日晡烦躁发热。

3,治法:逐瘀泻热。

4,方剂:桃仁承气汤(《伤寒论》)合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药物:当归尾10g,赤芍10g,桃仁10g,生大黄10g(后下),丹皮10g,益母草30g,红花6g,木香6g,黄芩10~15g,生甘草6g。

方义:当归尾、赤芍、桃仁、丹皮、红花活血化瘀,益母草祛恶露,木香理气机,生大黄政下逐瘀,黄芩清热,甘草围中。

加减:便秘者加麻仁通便润肠,腹痛甚者加川楝子,玄胡索理气活血。

5,变通法:瘀不甚者,可单用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八)气虚潮热

1,临床表现:上午或下午潮热,而以上午潮热为多,面色咣白,气短自汗,身倦少气。舌质淡嫩,脉象虚大。

2、病因病机:脾气不足,不能化生气血,阳气不得内守而浮越于外,故发生潮热。

3,治法:补中益气,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芪10~15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6g,甘草3~6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胃,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以为甘温除热之剂。

加减:阳虚明显者,加附于、干姜温振阳气;阴液不足者,加麦冬、白芍滋阴养液。

5,变通法:若暑季气虚潮热,可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清暑利湿。方见低热。

【评述】

潮热发在日晡,一般认为系下午15:00~17:00时。午后为阳中之阴,日常气温较高,阳明之气旺于申、酉,邪热传里,阳明燥热过盛,太阴营阴不是,所致阳道实、阴遵虚是形成日晡潮热的内在病理因素。后世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又发现阴血津液不足,温邪留伏明分,痰热童肺,湿热阻遏所致病变,都有一个旺于阴分的潮热表现,从而使其涵义更趋扩大。

“真阴亏损,水不制火”的阴虚内热,多表现午后或夜间朝热;温热病后,余邪留伏阴分,多见入夜潮热,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痰热塞肺,酿脓成痈,多有午后潮热,日晡尤甚,这种潮热和临床所见肺脓疡在酿脓期呈弛张热型,午后体温增高,大多类同。湿热蕴遏气分,难以宣透,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每至午后潮热,初扪不觉,稍久则觉灼手,伴胸闷身重,吴鞠通说:“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温病条辨·中焦篇》)。即指此种潮热。

在治疗上,阳明燥结宜通下攻里。阴虚火旺宜滋阴降火,湿遏热伏宜芳化透泄,瘀血阻络直活血化瘀,总以切中病机为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