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回复: 2

【黄元御、麻瑞亭:下气汤】

[复制链接]

6504

主题

19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660
发表于 2024-1-30 11: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麻瑞亭把脉看病六十余年,对下气汤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

【一脉相承】

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气滞篇》。方药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贝母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共计八味,主治“滞在胸膈右肋者”。此方看似平淡无奇,所治范围也仅言“胸膈右肋”,但仔细思忖,此“滞”乃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四圣心源·气滞篇》)故其方(下气汤)应为调理中焦气机之用。人体之气机若能升清降浊,廓清三焦,何病之有!

李鼎臣推崇并善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这对麻瑞亭影响匪浅,麻瑞亭则继承之,应用之,发挥之,他在《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点校后记》中说:“得以潜心复习四圣典籍,先师医术,历代医哲名著。并进一步探索业师三代精研之下气汤,施于临床,化裁治疗急危重症,绝大部分内伤杂病,及妇科、儿科诸证,均感得心应手,疗效颇佳。”此段文字说明,看似平淡的下气汤到了名医手里,竟然变成了可以起死回生、挽救沉疴的良方。每读于此,颇受启迪,随之对《四圣心源》进行了细致学习,并将下气汤应用于临床,虽未完全掌握,但委实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

【立方旨意】

黄氏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多次讲述阴阳五行的升降秩序,他在“天人解”中说道:“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又道:“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他将中土脾胃列为阴阳之气的枢纽。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一旦中土不安,胃土当降而不降,脾土当升而不升,就会出现阴阳五行乖乱之局。这种土踞中央,枢运四旁的认知,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列中央为五行之土,土为中轴,木火金水顺次位于东南西北四位。黄氏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四圣心源·天人解篇》)中气之分,脾为湿土,胃为燥土,湿气过则伤阳,燥气过则伤阴。而黄氏认为,“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四圣心源·六气解》)又说:“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四圣心源·六气解》)这是他强调五脏之病以湿病为多的理论依据,所以他在“劳伤解”篇中指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麻氏在其《医林五十年》中,开篇所言“阴阳五行”“天人相参”等,基本是黄元御《四圣心源》的简化篇,但阐述的更直接、更明白。湿浊盘踞中焦,必碍气机之运行,故祛湿必健脾,亦必调理气机;湿浊运化,气机运行,中焦升降有序,四旁自然转动不息,人的生生之气如环无端,病患自然逃遁。

【方义析义】

《伤寒论》361条云:“少阴负趺阳者为顺。”少阴为肾水,趺阳为胃土。中土健旺,则土能克水,中气不败,则生生之气不绝,故为顺。黄氏云:“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四圣心源·六气解》)麻瑞亭则云:“伤寒如此,内伤杂病十之八九,亦属少阴负趺阳为顺。所以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中健中,旁及四维,随证施治。中土健运,升降复常,气血畅旺,经脉调和,则病剧者可瘥,病轻者可愈。”(麻瑞亭《医林五十年·治疗大法篇》)基于五行之中,以中土为轴;中土致病,以胃气不降,湿盛为患,所以黄氏特立下气汤为治疗胃气不降、气滞湿阻之主方。

是方君药为半夏与茯苓,半夏专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痰嗽,降阴浊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胀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黄氏认为,“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府,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归荡,胃府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也。”(《长沙药解·卷一》)“茯苓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长沙药解·卷四》);臣药当是陈皮与杏仁。陈皮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行气开胸,“最扫痰涎”;杏仁为肃降肺气之要药,最利胸膈,兼通络脉。佐药为贝母、五味子。贝母苦寒,清金泻热,降浊消痰;五味子敛肺以止咳,以防气脱。芍药与甘草为使药,既有酸甘化阴之功,又有缓急(缓解病势之急,缓解药物之急)止痛之效,为经方中疏肝解郁要方。所以说,下气汤是和胃方,是祛湿方,是疏肝方,是理气方,不可因药少而小觑。

【临床指征】

麻瑞亭经过六十年的揣摩、实践、心悟,对下气汤之应用可谓日臻娴熟,堪为一绝。据笔者统计,麻瑞亭在其《医林五十年》一书中,所述内科病证52种,而首选方以下气汤加减者就有47种,所用比例为90%有余。但麻瑞亭在应用时,对下气汤原方进行了增减,最常用的药物为半夏、茯苓、杏仁、甘草、白芍,常以活血疏肝之何首乌、牡丹皮取代五味子与贝母,又常以橘红代陈皮。这可能是考虑五味子之收敛、贝母之寒凉,不大适宜于湿气之消散与胃气之下降。而牡丹皮化瘀血作用比较强,何首乌补肝肾,以顾护下元。

下气汤的临床应用指征不是可以用几个症状所概括的。以麻瑞亭所言,下气汤适宜证候应当是:脾土不升,运化失职;肝木左郁,失其疏泄;肾失统摄,腰冷宫寒;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心火上炎,神不守舍;肺金右滞,咳喘痰逆。脾胃犹如树干,树干既瘁,未有枝干不摇者。“所以心肺肝肾之病,多因脾胃燥湿之偏胜,气机升降之逆乱所致。”(麻瑞亭《医林五十年·脏与腑篇》)中气立则四旁和,中气健则五脏安,这就是为什么下气汤可以用于五脏六腑疾病的缘由。

麻瑞亭应用下气汤(包括经麻瑞亭改进过的下气汤),其随病随证的化裁规律如下:

肺热咳喘 加北沙参、芦根、薏苡仁、全瓜蒌等;

咳嗽吐血 加棕榈炭、生地炭、柏叶炭等;

遗精盗汗、气短 加生龙骨、生牡蛎等;

胃脘痛 加元胡素、郁金、乌贼骨等;

臌胀 加猪苓、泽泻、泽兰、丹参、车前子等;

胃下垂 加苍术、枳壳、白术等;

泄泻 加肉豆蔻、干姜、党参等;

溃疡性结肠炎 加枳实炭、罂粟壳等;

肠结核 加厚朴、火麻仁、泽兰等;

冠心病 加郁金、元胡素、柏子仁、丹参等;

心肌炎 加柏子仁、白蔻仁、龙眼肉、白茅根等;

眩晕 加夏枯草、杜仲、茺蔚子等;

半身不遂 加决明子、杜仲、地龙、白僵蚕等;

慢性肾炎 加猪苓、泽泻、桂枝、泽兰、车前子等;

淋证 加桉树叶、白檀香、半枝莲、冬葵子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 加红参、沙参、补骨脂、鹿角胶、当归等;

阳痿 加阿胶、淫羊藿、阳起石、补骨脂等;

癫狂 加小陷胸汤、蜀漆、朱砂等;

风湿历节 加鸡血藤、路路通、土茯苓、青浮萍等;

瘿瘤 加蒲公英、昆布、海藻、全瓜蒌等。

书中还有下气汤治疗妇科疾患的经验,值得借鉴。

【对比应用】

既然下气汤应用那么广泛,它与比较常用的健脾养胃方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益胃汤等,如何鉴别应用呢?从作用机理上讲,小建中汤得以温中,黄芪建中汤得以补虚,补中益气汤得以升清,益胃汤得以滋养,而下气汤得以降浊;如将它方作为补益剂、升清剂,那么下气汤就是祛邪剂、降浊剂。

考《四圣心源》在叙述下气汤证候时言:“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而肺气不降之源,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此文是说,由于胃气逆升,才使肺气不降,胃气逆升是源头,而肺气不降是支流,故应用下气汤时,常以胃气不降,湿浊不运为证候指证。麻瑞亭在具体应用时,特别注重舌象。在所述47种病证中,都有舌象记载,几乎都是腻苔,多数是白腻苔(或薄腻或厚腻),少数是黄腻苔。这是湿邪内停的重要指征,舍此就应慎用下气汤。在遣方用药时,笔者也慎用五味子,感觉到它有点酸收,不利于湿浊之运化。而常常加入藿香三味饮(藿香、佩兰、砂仁),以加强芳香化湿的作用;或三花汤(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以利于湿浊秽气之消散;或三芽汤(麦芽、谷芽、稻芽),以疏理肝气之郁滞;确实有热象者,可以加入黄连(左金丸)、连翘,以清散中焦之湿热;或呕恶不止,可以加入刀豆子、竹茹、炒莱菔子等。

《四圣心源》中还有达郁汤、地魄汤、天魂汤等,都含有调理中气,以运四旁的含义,这是黄元御留下来的一笔财富,是中医花园里的一枝奇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知会越来越清晰,而造福于百姓的事例也会越来越多。

6504

主题

19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0: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气汤”,不但常见病,诸多疑难重症,他都是用“下气汤”灵活加减化裁而治愈的。然“下气汤”教科书不载。为探其秘奥,诸多同道,尤其是从学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实习进修人员、全国性三期麻瑞亭医术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学员,均对此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见仁见智,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并施之临床,受益颇大。笔者也系研究应用“下气汤”者之一,现将研究应用心得简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奥之万一,供同道参考,抛砖引玉。

“下气汤”载於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 卷四》,为气滞而设。其组成为甘草二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杏仁三钱(泡,去皮尖)、贝母二钱(去心)、五味子二钱、芍药二钱、橘皮二钱。其功能为“治气滞在胸隔右肋者”,可见此方为肺胃气滞不降,咳嗽胸闷、胃呆脇胀而设,以之清肺气而降浊阴也。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麻老去其敛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乌,理气化痰之橘红,化裁为:

云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抗芍1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乌20克 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气汤”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虽仍名曰:“下气汤”,而其功能主治,显然扩大为既能降浊又能升淸之方剂。所以以之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化裁,用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疑难重症,疗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据如下:

茯苓,功能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三味和合,共奏调理脾胃、扶助中气之功。

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化源开而气血自充旺畅遂。营与血,本为一物,在脏则曰血,在经则曰营。气与卫,亦为一体,在腑则曰气,在络则曰卫。化源既开,气血充旺,营卫自然畅遂,周流回环,表气秘固,而御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乌,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肝胆互为表里,乙木郁陷则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凉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橘红、杏仁,右归气分,功能淸肺理气,化痰降逆,治在肺而助其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辛金不降则庚金必陷,庚金下陷,大肠气滞,二味以理气润燥之功,兼能调大便之结涩。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肺和胃、调和气血阴阳之功,则胃降而善受纳,脾升而善消磨,肝升而血流扬,肺降而气清頋。脾胃冲虚,气血调畅,火自降而水自升,心肾自能交泰,营卫自能秘固,则八风之外感、七情饥饱劳逸之内伤所导致的脏腑气机紊乱诸疾,自然因此方之拨乱反正功能,轻者覆杯而愈,重者渐而康复。药虽平浅无奇,而疗效卓著,乃因此方握中央以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切当内伤杂病之病机也。深究之,乃因麻老深明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重症,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致使气滞血瘀,火逆而上热,水陷而下寒之至理,唯有首调脾胃,以开化源,疏肝调血,淸肺理气,兼之淸上温下,交通心肾,方能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正序,而达愈疾之目的。因之此调理之法,理法方药成龙配套,疗效之卓著,乃其自然者也。

医者均知,功能相近或相同的中药甚多,然其往往有所小异,而非尽同,且同一种药物,因产地之不一,炮制之各别,功能也不尽相同。历代医哲,用药均十分考究,既是其医术精湛之一端,也是其疗效卓著之原因也。从麻氏下气汤之用药,可见麻老精熟药性,选药精当,诸凡药物产地、品质、炮制诸事,无不精审考究。

茯苓以云南产者为道地产品,所以选用云茯苓。

甘草以粗壮去皮者为优,名曰粉甘草,乃去皮而呈粉红色者,枯细者无法去皮,所以选用粉甘草。

白芍以杭州产者为道地产品,生者较凉,以酒炒之则其凉性大减,且酒性温串,利於肝血之温升,所以选用炒杭芍。

丹皮以粉红色者为上品,疏利之性较缓,所以选用粉丹皮。

首乌生者性凉而滑大便,蒸制后则凉性大减而润血之性显著,所以选用制首乌。

橘红以广东化州产者为道地产品,所以选用广橘红。

杏仁生用有毒,所以选用炒杏仁。(橘红、杏仁功能化痰顺气,此方用之,并非专为咳嗽吐痰而设,意在清肺顺气,而祛内伤病因脾湿而化生之痰淀。)

清半夏性猛而时有麻口之弊,法半夏性缓而绝不麻口,所以选用法半夏。

其加减化裁时选用之建泽泻、焦白术、炒苍术、生薏仁、炒赤芍、黄芩炭、生地炭、川桂枝、老芎、大熟地、广陈皮、炒枳壳、炒枳实、炒杜仲、川郁金、川黄连、炒元胡、北沙参、绵茵陈、软柴胡、煨生姜、炒乾姜、生龙骨、煆牡蛎、怀山药、焦山栀、炙米壳、赤丹参、甘枸杞等等也然。

麻氏下气汤,可谓是其治疗内伤杂病、疑难重症之基本方,经用此方治疗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所致之胸膈胀闷、纳差胃呆、脇腹胀痛,疗效甚佳,然於气滞血瘀较重、心肾不交、上热下寒、多脏腑气机紊乱等疾,疗效不尽如意,因之原方诸药据脉证改易,对具体的病证,在改易的基础上加入对证之药,组成诸多专用於某证、某病之系列方剂,以应变化万端之疾,而成完璧。此汤改易情况,

概述如下:
若水气为病,如慢性肾炎,肿胀尿涩,应利尿泄湿,则茯苓改猪苓或茯苓皮、猪苓皮。
若脘闷泛酸,或血压偏高,应温胃除酸,顺气降压。粉甘草甘甜,性颇壅滞,令人中满,且甘能助酸,补气升压,於此不宜,则粉甘草改白术。
若肺胃烘热,苔腻口渴,应清降肺,则粉甘草改薏仁。
若气虚面浮,纳差胃寒,血压偏低,应温中补气,扶弱升压,则粉甘草改炙甘草。
若水气病,则粉甘草改建泽泻,伍猪苓而利尿。
若血热脉弦,目赤舌红,应凉血泄热,则炒杭芍改生杭芍或炒赤芍。
若头晕口苦,血压偏髙。脉现寸关大而弦促者,应平胆降火,降压除晕,则粉丹皮改黄芩皮。
若血瘀舌暗,怔忡心悸,脉现寸关大而结代者,应润血复脉,养心止悸,则粉丹皮改生地炭。
黄芩性寒,有“除中”之弊,致使胃寒而不食;内伤杂病,尤其疑难重症,最怕“除中”,化源断绝,所以非胃热善纳,而宜生黄芩泄火者外,概用黄芩炭或炒黄芩,既能收清降相火之功,又免“除中”之弊。
生地性凉寒胃,非血热营瘀,疮疹痈痒,表病而未及里,宜用生地凉血者外,概用生地炭,既能收养心复脉之功,也防“除中”之虞。
若阳虚血寒,肢冷面浮,血压偏低,脉现尺关大而沉弱者,应温经祛寒,暖血升压,则粉丹皮改桂枝。
若中下虚寒,腹冷泄泻,经血紫黑,带下淸稀,慢性肾炎,蛋白漏泄,脉现寸关大而尺沉微者,应温暖肝肾,崇阳固锐,则制首乌改肉桂。
若巅顶刺痛,周身疼痛,月经艰涩不利,应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则制首乌改川芎。
若月经过多,色淡不鲜,崩漏不止,诸般出血,应暖血补虚,温经止漏,则制首乌改当归身。
若盗汗骨蒸,心悸舌红,脉现寸关大而弦细者,应滋阴除蒸,凉血止悸,则销首乌改熟地。
若咳嗽痰少,肺气不淸,应清肺止咳,则广橘红改广陈皮。
若胸盈膈塞,脘脇滞痛,大便头乾或乾结,应破气止痛,利便除满,则广橘红改炒枳壳或炒枳实、鹅枳实、靑皮,兼辑酸缺乏者,则广橘红改佛手或香椽。
若痰多不利,胸膈胀满,应利气消胀,化痰宽胸,偏於胸膈胀满者,则炒杏仁改全瓜蒌,偏於痰涎淸稀者,则炒杏仁改炒蒌仁。
若肺气不降,大便结涩,应顺气润便,则炒杏仁改郁李仁。
若肺胃燥热,消渴饮冷,脉现关寸大而滑促者,应清降肺胃,润燥止渴,则炒杏仁改天花粉。
淸半夏、法半夏,均有堕胎之弊,生半夏非止堕胎,且有毒,丹皮疏利活血,也有堕胎之弊,早期妊娠,反胃呕吐,或胎动不安,有流产、小产史者,应和胃止吐,顺气安胎,则法半夏改姜半夏,以免堕胎之弊。黄芩、白术乃安胎之圣药,改粉丹皮为黄芩炭,改法半夏为炒白术,则更为合宜。
专用於某症、某病之系列方剂,总计一百余个。虽系窥管,难观全豹,然以意推之,可得麻氏下气汤变化之法则及其尤要者也。举其要者如下:
胃脘痛(如胃痉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乌贼骨、炒乾姜、白叩仁。若大便稀软,改制首乌为上肉桂。若苔腻口渴,改炒乾姜为北沙参。若胃酸缺乏,改乌贼骨为焦山楂。若溃疡出血,加三七粉(另包,冲服)。
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胆结石等)。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炒枳壳、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川拣子、广木香、白叩仁、赤丹参、焦山栀。若肺热苔腻,加北沙参,若关尺脉大,加软柴胡。若大便乾结,加炒大黄。急性胆囊炎,脘脇胀痛难忍,加厚朴以破气消胀,加半支莲以消炎止痛。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抗芍、粉丹皮、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半支莲、白花蛇舌草、缩砂仁、北沙参。若肝大、硬化,加炙鳖甲、煆牡蛎。若脾大,加苏泽兰。若腹水。改云茯苓为猪苓,改炒白术为建泽泻,加木防已、车前草。若门静脉曲张或吐血便血、改粉丹皮为当归身,加贡阿胶(烊化)。
若眠差心烦,加生龙骨。黄疸(如甲肝),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广陈皮、天花粉、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绵茵陈、北沙参、白叩仁、焦山栀、净连翘。若发热,加软柴胡,若失眠心烦,加生龙骨。若尿黄不利,加炒黄柏。
咳嗽(如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当归、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炙冬花、北沙参、白叩仁、白茅根。若痰多不利,改广陈皮为广橘红,改炒杏仁为全瓜蒌。若颜面虚胀,改粉甘草为炒白术,改北沙参为炒乾姜。若支气管扩张,吐血,加炒白芨、藕节、三七粉(另包,冲服)。若乾咳无痰,加炙五味。若肾不纳气,大便稀软,脉现寸关大而滑促者,改制首乌为上肉桂,加炒乾姜。
眩晕(如单纯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黄芩炭、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郁金、明天麻、生龙骨、煆牡蛎、白叩仁、焦山栀。若头痛,加双勾藤。若心慌心烦,加柏子仁。若血压高,加代赭石、茺蔚子。若血压低,改炒白术为粉甘草,去煆牡、明天麻。
心悸胸痛(如冠心病、胸痹等),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橘红、全瓜蒌、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焦山栀。若血压高,改生地炭为黄芩炭,加双勾藤、生龙骨、煆牡蛎。若失眠心烦,加炒枣仁、生龙骨。若血压低,心动应衣,改炒白术为炙甘草,改全瓜蒌为炒杏仁,改焦山栀为白茅根,加红人参(另煎)、补骨脂。
心悸咳嗽(如肺心病),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贝母、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白茅根,若咳喘虚汗加山萸肉、炙五味。若咳嗽胸痛,加玉竹。
心悸、历节痛(如风心病),其方为云茯苓、炒白术、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川郁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赤丹参、鸡血膝、白茅根。若心悸虚汗,血压偏低,加红人参(另煎)。若关节肿痛,加木防已、北防风、路路通。若失眠多梦,加炒枣仁、生龙骨。
心悸气短(如心肌炎),其方为云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部金、桂元肉、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白茅根。若心慌气喘,加西洋参(另煎)。若胸闷咳嗽,加川贝母。若胸痛心慌,加赤丹参。
水气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其方为云茯苓、建泽泻、炒杭芍、粉丹皮、上肉桂、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郁金、车前草、冬葵子、白叩仁、苏泽兰、炒芡实。急性肾炎,尿黄者,改上肉桂为制首乌,加瞿麦、焦山栀。慢性肾炎,肿胀溺涩者,改云茯苓为猪苓,加木防己。若溺赤者,加炒蒲黄,若血压高者,加茺蔚子。若心慌气短者,改粉丹皮为生地炭,加柏子仁。
血虚(如缺铁性贫血、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方为云茯苓、炙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乌、广陈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红人参(另煎〉、柏子仁、北沙参、白叩仁、鹿角胶(烊化)、鸡内金、白茅根。紫癜,改炙甘草为粉甘草,改炒杭芍为炒赤芍,改生地炭为粉丹皮,加紫浮萍,赤丹参,去红人参。若阳虚畏寒,大便稀软,改制首乌为上肉桂,加肉豆叩。若鼻衄、肌衄,加三七粉(另包,冲服)。若尿滴沥不尽或夜尿多,加补骨脂。若眠差梦多,加炒枣仁。若月经量多,紫黑成块,少腹冷胀,加棕榈炭、炒小香。

6504

主题

1938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2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瑞亭下气汤解析

下气汤载自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

原方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芍药6克、橘皮6克、 五味子6克、贝母6克,(去心)。

该方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子、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

化裁方:为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炒杭芍12克、广橘红9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病。麻瑞亭老先生对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加减后的汤方在此称为下气升血汤。先看下面的比较。

比较表:方剂始创者: 麻瑞亭  黄元御
药物作用:方剂名: 下气升血汤 下气汤
组成:云茯苓9克 茯苓9克
健脾渗湿,治在脾助其升。(相同部分)
粉甘草6克
甘草6克
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法半夏9克 半夏9克 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炒杏仁9克 杏仁9克(泡,去尖)
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炒杭芍12克 芍药6克
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组成 粉丹皮9克 贝母6克(不同部分)
制首乌20克
五味3克
广橘红9克

(1)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
(2)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
(3)云茯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4)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黄元御方中

贝母,五味:入气分,敛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泻热,消郁破凝。

麻瑞亭方中

丹皮,首乌: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首乌:味甘,性涩,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橘红:味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杭芍药、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麻老将黄元御治右路气滞药改为治右路气滞与升左路血陷并举。经过麻瑞亭化裁过的下气汤,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水火相济),诸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几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学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其三,与全息汤相比较,丹皮必用,生地换首乌,桂枝也算升药,其余降药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汤也符合以降为顺的机理,也是左右两路同时调整。

其四,从病理上讲,治病应该先去除阻滞,清除病理垃圾,等人体内部清静了,再去恢复气机运动的复原,所以第一步应该是以通为主,第二步恢复一气周流,气机的升降出入循环,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阳气的兴衰,只有在能攻的时候才能去攻,该守的时候只能守。

这样的思路就将火神派、黄元御与全息汤等三大理论统一了。

各种病症加减:

1.湿气盛者(如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苓片9~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基础方

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 建泽泻9克 猪苓片9~12克

2.湿气盛而腹胀者:以茯苓皮9~15克,或猪苓皮9~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30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

基础方:粉甘草6克  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猪苓皮9~12克或茯苓皮9~15克

风湿或类风湿 建泽泻9克 土茯苓15~30  

3.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炒白术9~12克

4.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20克易甘草。

基础方:粉甘草6克  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生薏仁15~20

5.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黄岑炭9~12克

6.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

基础方:粉甘草6克 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桂枝木6~9克

7.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炒赤芍9~12

8.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生地炭9~12克

9.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老川芍6~9克

10.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12克易首乌,温经补血以调经。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当归9~12克

11.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肉桂3~5克

12.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大熟地9~12克

13.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
化裁方:广陈皮9~15克

14.胆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
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
化裁方:炒枳壳9克

15.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

基础方:粉甘草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炒杏仁9克广橘红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
化裁方:(1)炒枳壳9克(2)炒青皮6~9克(3)鹅枳实6克

16.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佛手片6~9克

17.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香橼片6~9克

18.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全瓜萎9~12克

19.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咳唾痰涎,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瓜篓皮9~12克

20.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炒篓仁9~12克

21.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郁李仁9~12克

22.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炒桃仁9~15克,

23.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姜半夏6~9克

24.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生地炭9克加广郁金9~12克、延胡索9~12克、柏子仁9~12克、北沙参15~3o克、白蔻仁6~9克、赤丹参15~20克、白茅根9~12克

25.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肉桂3克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12克、炒干姜3~5克、草蔻仁4~6克

26.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广陈皮12克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6克

27.胆胃病(如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全瓜蒌9克炒枳壳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

28.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5克。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5克

29.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

基础方:粉甘草6克 法半夏9克 云茯苓9克 炒杏仁9克 广橘红9克 炒杭芍12克 制首乌20克 粉丹皮9克
化裁方:炒白术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

下气汤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切中内伤杂病之主要病机,所以灵活加减化裁,用治内伤杂病,既稳当而效可观。

麻瑞亭已业医60余年,愈疾无计,主要取法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下气汤之灵活加减化裁。而麻瑞亭基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又灵活变换原方,以之治诸内伤杂病,医迹卓著,则既是对黄氏医术之继承弘扬发展之明证,亦是异病同治大则之具体实践与发扬也,是乃麻瑞亭医术之精蕴特色也。

黄元御曰: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下气汤灵活加减变化,虽能愈诸多内伤杂病,然非万病之灵丹妙药,诸病皆能用之,而效若桴鼓。以病症之轻重有别,治疗之难易不同,即使辨证无误,针药无差,重危者,亦非轻易能愈。绝证者,难免倾亡,以下气汤治之亦然。然麻瑞亭六十余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以下气汤治某些危重疾患,疗效较为理想,用治某些不治之症,亦可减轻患者之病痛,延缓其踏入冥途之时日,因之,下气汤虽不能尽愈诸疾,然仍不失为治疗内伤杂病之良方也。再者,麻瑞亭也并非以下气汤而治百病者,当用则用,不当用则另用他方,以脉症为转移,此即善用与好用之别也。

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可谓是一则调中方剂。调中与建中、补中有所不同。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中,兼及四维.而使诸脏腑因邪之所凑而导致的升降紊乱,复其升降之常,则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之虚,虚在脏腑功能紊乱失序,气血生化匮乏.无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内,内安方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御外侮。以之论病,安内即复其脏腑功能,俾使气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愈。犹后勤供应之优劣,乃战争胜负之先决条件之一也,下气汤可谓安内之良资,其加减化裁之药味,可谓攘外之精兵,粮足兵精,焉有不胜之理?!此非欲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下气汤制方愈疾之机理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