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回复: 0

老中医李克绍经验:胃胀分虚、实、寒、热4类,如何区分...

[复制链接]

6659

主题

206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417
发表于 2024-1-22 2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胀满和痞硬不一样。痞硬在触诊时有板硬、紧张的感觉,只局限在胃脘部。而胀满则是撑胀不堪,轻的也可能只局限在胃部,而重的则能全腹膨胀,腹皮绷急。

由肠胃本身不健康所出现的胀满,都是肠胃充气。肠胃之所以充气,则是胃内或肠腔内的食物没有完全消化好,而且向消化道下端的传送力减弱,甚至停止,使胃肠内积存过量的气体或液体而膨胀。

胃肠内的食物为什么会消化不良?又为什么传送力减弱或停止?这有多种原因。有由于饮食物太多,超过胃肠正常的负担能力;有由于肠道内有陈旧的粪便等物留滞,挡住新进饮食物的去路,都能使肠胃内容物太多,并产生气体而形成膨胀。另外是胃肠自身有病,如肠热、肠寒或胃肠虚弱等,这使胃肠的蠕动功能麻痹或减弱,因而食物积存,出现胀满。总而言之,胀满的病理是虚实寒热都有,因而治疗的方法,也有温凉补泻的不同。

(一)实胀

进食过多,致使消化不良而形成的胀满,必不断地嗳出伤食的气味,或兼呕吐和腹泻。这当用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等消食药为主,或者再加点枳实、枳壳等行气药,消去积食,胀满就会消失。如果是大便秘结致使食物停留的胀满,就当以大黄、芒硝等通利大便药为主,再酌加枳实、枳壳、厚朴、木香等,使肠道通畅,随着粪便的排泄,饮食物下行,就可不胀。以上这两种胀满,都属于实证,是最容易治愈的。

(二)寒胀

由肠胃虚寒而出现的胀满,必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不渴,喜热怕凉。这是胃肠功能衰减所致成的腹胀,称为“寒胀”。当用热性药振奋胃肠功能,中医术语叫作“温中祛寒”。温中祛寒的特效药是干姜。以干姜为主,再配上一点炙甘草,叫作甘草干姜汤,主要用以振奋肠胃功能。甘草干姜汤再加入一味炮附子,就叫四逆汤;若加入人参、白术,就叫理中汤,都是治寒胀的常用方。也可以在这些方中加入小量的辛温行气药,如砂仁、草豆蔻、木香等,效果会更好。

(三)热胀

热胀是肠胃有热。热胀夹湿的最多,常见大便酸臭,黏溏不爽,舌苔黄腻,小便黄浊。这样的胀满,必须清热、燥湿,再加行气药。黄连配枳实,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下面介绍治湿热胀满的两个常用的有效方。

(1)枳实导滞丸(东垣方):治脾胃湿热,胸闷腹痛,胀满泄泻。枳实15g,白术、黄芩、黄连各9g,泽泻6g、炒神曲15g、煨大黄30g,共研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g,空心热水送服。

(2)中满分消丸(东垣方):治腹满热胀,二便不利。厚朴30g,黄芩、半夏、黄连、枳壳各15g,泽泻9g,干姜、茯苓各6g,白术、猪苓、人参、炙甘草各3g,共研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食前温开水送下。

热胀也有不兼湿的,大便不黏不溏,脉必洪大有力,口干喜凉,当重用石膏泻胃火。

清代名医李延呈,曾治过一个福建人,名周东志。此人形体较瘦,却食量很大,忽然得了胀满病。一般医生都怀疑他饮食过量,给予槟榔、枳壳、山楂、麦芽、神曲、厚朴等消食行气药,越吃越重。后来经李延昰诊治,右手脉特别洪滑,知是胃火,改用石膏、黄连、栀子、木香、陈皮、酒蒸大黄等清热泻火药,只服了两剂就完全好了。

(四)虚胀

除了前面讲的实胀、寒胀、热胀、湿热胀等以外,还有一种胀满是在胃肠功能极衰弱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叫虚胀。虚胀的腹部外形,也能像实证那样,膨脝胀大,兼之病人又都迫切要求宽胀,所以医生往往习惯用消食破气诸药,而不敢大温大补,以致越治越胀。

怎样认识肠胃虚弱与胀满的关系呢?
可以这样来体会:停食的胃胀,虽然属于过食的实证,但胃肠消化力很强的人,就比较少见。而虚胀的病人在病情严重时,哪怕只多吃了一口食物,也会胀满不堪、辗转不安,甚至想办法吐出才好,因而常常形成畏食。只这一点,就要从胃肠功能衰弱上去考虑,而少去考虑消食、宽胀。
虚胀的病机既然是肠胃虚弱,治疗时就应当用温补药,而禁用消食宽胀药。因为消食宽胀药,只有在胃肠消化功能还不算太虚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消化饮食的作用,如果胃肠虚弱的程度已很重,那只能先健补脾胃,不能奢想撇开胃肠的作用,只靠一包神曲、麦芽就能把所进的食物消化掉。

相反,在胃肠功能极为衰弱的情况下,这些药非但不能消食,而且还能消耗胃气。
有这样一些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有不少食后容易胀饱的人,初次给予一些消食行气药,效果很好。后来再胀再消导,效果就差些。如果把这些消食行气药再不断地继续下去,胀满反而会继续加重。这就是消导药能消耗胃气的证明。胃气被消耗了,对于消食反而更为不利,这在医学上叫作“虚虚”。

促成虚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疾病本身的发展,如久吐久泻,胃肠功能逐渐衰减而形成的。但是这样的虚胀,一般地说,还不至于达到丝毫不能进食和腹胀难忍的严重程度。临床的虚胀重症,往往是因长期服用消食药或破气药,伤败了胃肠功能,改变了胃肠的冲和之气所致成。

服药伤残胃气,能使脉象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细极弱,虚不任按。这是久服神曲、麦芽等消食药,使胃气逐渐消耗到极严重的时候出现的。这种脉象容易诊断。
另一种脉象是弦大鼓指,即脉管又硬又粗。这是服了过量的破气宽胀药,如枳实、厚朴等,胃气受了破气药的冲击,发生了反作用。这种脉象,按之有力,容易给人造成假象。但是按之绷紧,一点柔和之气也没有,这叫“脉无胃气”,是诊断胃气受创的重要依据。

弦大鼓指是真虚假实的脉象,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能难于掌握,但是可以根据下列特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消食药、行气药丝毫不能解决问题;
②病情进展缓慢,不是暴胀(腹暴胀大,多属于热);
③服药后胀满似乎略有轻松,但一会又和从前一样,甚或加重;
④久不进食,而脉反弦大;
⑤进一口食也胀满难忍;
⑥胀减时,腹软无物。
弦大鼓指,毫不柔和,既然是脉无胃气,治疗时就当温补脾胃。或少佐养肝之品,绝对禁用行气消导药。

下面两例医案,是上述两种情况的说明:

例1.吕某,年4旬余,患腹胀,已治疗半年,越治越胀,因求余诊治。

病人骨瘦如柴,腹胀如鼓,腹皮薄、绷紧,叩之有鼓音。自称每进一口食,就胀满难忍,必须想办法吐尽才好。不进食就差些,因此形成畏食。出示厚厚一叠中药处方,五六十张,都是些消导药,如神曲、山楂、槟榔、谷芽、麦芽、五谷虫、广木香等。

按其脉象,细弱无力,舌淡苔薄,舌体瘦瘪。因为服过那么多消食药无效,故改用大补之方,给予圣术煎(张景岳方)原方。

白术(微炒)30g,陈皮3g,干姜(微炒)6g,上肉桂3g,水煎服,2剂。

给予上方时,原是试服,想若有效再继续服用。未想到只服了这两剂药,便症状消失,再也未用任何其他药,竟使半年之久的重病,恢复了健康。这一意外的效果,引起了我的深思,这病人的胀满原来不是什么可怕的重病,只是服消导药太多所造成的。所以重用白术之补,又少加干姜、肉桂鼓舞胃气,陈皮行滞气,以补为消,就取得显效。也可以说,过去是消导药中毒,而现在是纠正了药误的缘故。

例2.刘某,男,中年,历城人。

病人曾因生气,逐渐食欲不振,不能进食,尤其不能进硬食。略进稍硬食物,就似痛非痛,满闷发胀,嗳气不止。胃脘部按之能出现较浅的指印陷窝。小便略有不通畅的感觉。曾不断地服中药达半年之久,全是些破气消胀的药物,但毫无效果。病人自己怀疑是胃癌,甚为忧虑,于1963年3月17日求余诊治。

按其脉象,沉而稍数,涩而不流利,舌质淡。给予温补脾胃之药,少加疏肝理气之品。

处方:茯苓9g,炒白术9g,炙甘草3g,大枣2枚,花椒6g,吴茱萸6g,炮姜3g,刺蒺藜9g,木瓜9g,佛手片9g,生麦芽6g,水煎服。

本方共服12剂,未服任何其他药物,基本痊愈。

上方中的木瓜很重要。因为木瓜不但能养肝和胃,而且在久服破气药的情况下,病人气散不收,胀满更重,木瓜有“酸以收之”的作用。

上面讲的这些胀满,都发生于胃肠疾病。
但是胀满这一症状,除了胃肠病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原因,如腹水、肿瘤等,都能形成胀满。就是胃肠病本身,也有一些不容易治愈的,如幽门狭窄、十二指肠变形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西医学配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